创设情境性区域活动,让幼儿学得更有意义
(2014-04-13 12:35:58)“建构主义”教育观强调情境性学习。主张通过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强调要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主张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这些观点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幼儿阶段,情境性的环境能更好地调动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个别化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对情境性区域环境的认识
何谓情境性区域环境?首先我们先要理解什么是情境?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我们对情境性区域环境的理解是:根据幼儿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对幼儿有较好的学习价值与意义背景的环境。
主题情境性区域环境的创设,不但能够体现主题进展情况,推动主题的发展,而且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个别化经验,促进幼儿个别化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根据年龄特点,创设多样的情境性环境
由于年龄特点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情境性区域环境的创设也不相同,具有各自的年龄特点。
(一)为小班幼儿创设生活化、角色化的情境性环境
小班幼儿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对老师和成人还很依恋;他们已形成与生活有关的概念;模仿性强……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明:生活化、真实性的主题情境性环境更适合小班幼儿。
《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对老师和成人还很依恋。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特征,我们应努力创设与幼儿生活本身相一致的
区域环境。例如:《娃娃家》的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们创设了三个平行的娃娃家,随主题进行不断丰富环境及游戏材料。在娃娃家的墙上挂上全家福照片,孩子们可以看看讲讲我家有谁?还可以自由点数,数数家里有几口人?从而让幼儿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家,同时也可以互相了解一下别人家里的情况,比比谁家的人多,谁家的人少等。我们请孩子一起收集带来了全家福,开展了装饰相片的活动。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常见的水果和不同颜色的花,幼儿在选择装饰时可以根据家人喜欢的水果,喜欢的花朵的颜色来进行排序装饰。例如:陈欣怡给相片装饰时,她都选择了蓝色的花,红色的花贴在相片的周围,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装饰时,她说因为妈妈喜欢蓝色,我喜欢红色。丁出亚而在相片装饰时他选择了苹果、芒果和橘子,我问他问什么选择这三样东西呢?他的回答是因为他爸爸喜欢吃橘子,妈妈喜欢吃苹果,而他呢喜欢吃芒果,所以这样选择了。由此可见,孩子把娃娃家这个情境性环境真的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自己在家里了解的,知道的一些东西都大胆地,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我们还分别在三个娃娃家的橱柜上贴上了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让幼儿根据提示来帮娃娃家将物品按类摆放,使孩子们获得了有关比较事物的异同(如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的能力,也积累了文明生活的经验。还在橱柜上放了“电视机”,房间里还放了一只沙发,孩子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内容,用嘴巴说说。同时,他们还拿着遥控器操做着(认识数字)。还创设了阳台上的凉衣竹竿和衣架,让幼儿凉凉衣服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数数衣架让幼儿练习点数、对应等数活动。整个就是个家的情境,让幼儿在家这个亲近的,安全的情境活动,在家中玩,在家中把本领学会。总之将各种单功能、双功能、多功能的材料混合呈现,让孩子以更贴近原本真实的生活方式进行学习,较高程度的进行整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小班的幼儿具有喜欢模仿、扮演角色的特点,于是我们的活动也引入了角色情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如:小班幼儿对动物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在〈动物花花衣〉的主题区域中,模拟创设了一个“动物乐园”的情境性环境,让每一个幼儿带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在动物乐园里面帮助其他的小动物。如:“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找影子”,利用墙面布置成一个森林的环境,上面贴了许多小动物的影子,让幼儿根据影子来拼拼,说说哪些小动物在森林里。又如“帮小动物找家”,根据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找,根据小动物的脚印找,如小鱼的家在水里,老鼠的家在洞里,小鸡的脚印竹子,然后照着脚印找小鸡的家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认知、情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为中班幼儿创设体验化的情境性环境
中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对事物理解力逐渐增强;游戏中表征水平提高……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游戏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力也比小班幼儿强。中班幼儿不仅仅对角色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也像大班幼儿一样,开始对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材料感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中班可突现体验化情境创设。
如:在“秋天的水果”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们结合主题,我们将整个教室创设成丰收的果园,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具有体验性的大环境,同时也注重小区域突现体验性。如:在“水果大拼盘”活动区域中,我们利用窗台创设了制作水果拼盘的环境。背景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搭配鲜艳的水果拼盘图片,提供了苹果、葡萄、冬枣、橘子、香蕉等一些真实的水果,刀片,塑料托盘及水果拼盘的示范图等。幼儿在情境的影响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分享水果拼盘。从而在情境中学习操作、在情境中感受水果的丰收,在情境中体验活动的快乐。另外,在做水果拼盘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一个大的物体分成很多小的物品的过程,特别是在切水果时,幼儿还感受到了水果的大小、厚薄、形状等特征,对水果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在拼盘过程中,幼儿依照示范图进行对应拼搭,并从中感知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搭配。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分工合作的快乐。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自主操作与分享的快乐,促进有儿更好地发展。
(三)为大班幼儿创设问题式情境性环境
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能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问题式主题情境对大班幼儿更富有挑战性。
如:在“我要上小学啦”主题区域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与热点,设立了“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体育室”“实验室”“劳技室”“教室”“办公室”八个区域开展活动。我们在“教室”投放了“转数字筒”的材料。(见下图)这份材料就隐含了许多的趣味数学问题,如:“怎样使三条线上的数字变成三道题目”、“怎样使斜线上的数字相加,答案相同”等等,这份操作材料对幼儿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幼儿对这份材料很感兴趣,因为这份操作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喜欢挑战的心理。
又如:在“实验室”,有许多道难题:如:你认识各种尺吗?它们像什么?算算我们教室中的桌子、橱柜有多高?我们投放了各种尺(三角尺、卷尺、钢尺等)、记录表等材料。起初幼儿对尺不是很熟悉,他们还不会用尺量物体。最初,他们只是对尺的外形感兴趣。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了尺的秘密。他们将之记录下来了。例如:沈浩洋发现三角尺像一条鱼,于是他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个三角尺,右边的大圆圈里画一条鱼。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们发现尺还可以用来测量东西。于是,他们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李涵(右上图)用尺测量柜子的高度时,他在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了一个柜子,在右边的大圆圈里写了测量的结果:91。他想告诉大家:柜子的高度是91厘米。由此可见,区域材料也可体现问题式主题情境。幼儿在操作区域材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