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有效利用空间开展区域活动

(2014-03-07 14:22:26)

有效利用空间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相对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

我园虽为区级实验园,但现有的空间资源十分有限,有限的环境资源,使教师们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面临很多困难。如:班生数过多、班级活动室面积不足、一室多用(教室既是餐厅又是活动室)……。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大限度利用空间,按照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划分区域,提升每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获得的空间资源总量,是我们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究竟怎样利用有限的空间开展区域活动呢?下面谈谈我园的几点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       地板上贴线,方便教师向幼儿介绍新工作。

线即教师用即时贴在教室地板上“粘”的一个图形。根据教室的结构和班生数,可贴不同的形状的线,常用的线有单圈圆、双圈圆、长方形、正方形等。线和区域活动为什么会产生联系呢?因为教师坐在线上示范,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我们在利用线为区域活动服务时,可以在线上间隔一定的距离(约40-50厘米左右),加贴同色系的小方块纸,小方块的数量要比全班幼儿的人数多一,多出来的一个小方块是留给教师坐的。(教师也可将线贴成40-50厘米左右的线段,段数比全班幼儿的人数多一。)当幼儿需要看教师介绍玩具时,可寻找有小方块的点坐下时,就不会挤成一堆。平时幼儿需要在线上操作学具时,将操作盘压在小方块上,幼儿就排列开了,也不会挤成一团。

 圆形的线比较方便,教师坐在线的任何一个位置示范,每个幼儿都能看的很清楚。如果是长方形或正方行的线,教师应该请幼儿坐在长方形或正方行的其中三条边上,成马蹄形,(因此,教师要将正方形的3条边贴上和幼儿人数相等的小方块或线段。)教师独自在另一条边上示范。这样,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示范。

二、设置标志,指导幼儿按规则取放玩具。

大家知道,蒙氏教育理论中有一个相当成功的经验,就是秩序,用他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为什么幼儿的常规特别好呢?秘密就在于:蒙氏的“家”里严格地规定了每一个材料取、用、收的位置,幼儿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取放玩具。指导幼儿如何按照要求取放玩具的“秘密武器”就是“标志”。

 有了标志,每种操作材料都有固定的“家”和“操作地点”。因此,当我们把各种操作材料分类装在操作盘里时,一定要在盘子的两旁边粘贴上标志,在玩具厨里也贴上相应的标志,甚至有的老师尝试在孩子操作该种学具的地点也贴上相应的标志,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幼儿从有“红色星型”标志的玩具橱里,取出带有“红色星型”标志的操作盘,到贴有“红色星型”标志的桌上或蒙氏线上操作该材料,操作完之后,将材料收好,放回带有“红色星型”标志的玩具橱。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一个班哪怕同时投放上百种操作材料,孩子们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操作区的材料分类收好。

首先,要注意将标志贴在每个盘子的相同位置,且前后2面都要贴。

其次,要注意区分各橱标志的颜色,将不同颜色的标志分别贴到不同的玩具橱,如:红色标志的盘子放在左边的橱里,绿色标志的放在右边的橱里。

再次,标志的朝向也要一样。如红色的“三角形标志△”是尖角朝正上方,那么其它颜色的“三角形标志△”在粘贴的时候,都要尖角朝正上方,这样幼儿就能较快的辨识标志,且在视觉上看起来会比较舒服。

三、合理分区,注意各区域之间互不干扰。

区域的设置,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比如:教师可以把相对安静的操作区安排在室内,把会发出比较大声音的合作区安排在室外或教室的角落里,或靠墙设置。两个相邻的合作区域之间,一定要用橱子或屏风隔开,并且隔区材料的高度不能太高或太矮。太高了,被隔的区域会成为教师的视觉死角;太矮了,达不到良好的隔区效果。如果隔区材料的高度,能和班级里个头最高幼儿的身高相仿,就能达到教好的隔区效果。教师也能兼顾到各区的活动情况。

 四、固定区域,消除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固定区域是相对区域的地点而言,而不是指区域的内容,区域的内容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更换的。

在一线的教师都会发现,由于我们一室多用,教室既是活动室,也是餐厅。而幼儿的进餐速度不一,完成作品的速度不一,经常造成部分速度快的幼儿在一个时间段内,无所事事,追逐打闹的现象很有可能就在这个时间段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课桌以外的固定区域,消除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

即教师在划分班级区域的时候,要考虑到:先吃完饭、提前完成作业的幼儿接下来该干什么?除了进餐时被使用的课桌椅之外,还剩几个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区域?这些剩下的区域一共能容纳多少幼儿?只有考虑清楚这些细节,才能减少幼儿在园的消极等待时间,才能让班上的幼儿在每个时间段都忙碌起来。

如:有的教师沿墙摆放一排幼儿的油画棒,让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涂色用书,先吃完饭的幼儿把椅子搬到墙边,将椅子背靠墙,椅子面当桌子使用,幼儿坐在地板上面朝墙壁自由涂色。孩子沿着墙壁一圈散开活动,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又如:有的教师利用蒙氏线上的小方块,让先吃完饭的孩子选择操作区的材料到蒙氏线上的小方块上操作学具。再如:有的教师让孩子到教室外的建构区活动。

 固定区域的设置可参照图四:“固定区域和机动区域示意图”,在这个示意图中,蒙氏线、沿墙的绘画区、标有固定区域的地方,都属于固定区域。课桌有时要用于进餐,所以是机动区域。

总之,只要让幼儿在幼儿园里,除了睡觉时间之外,都能有地方可去,都能有事情可做,班级的常规才会好,教师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才会轻松,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才会更加充实有内容。

五、充分利用,让每一个空间都会说话。

每位幼儿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呢?墙壁和天花板为我们提供了自由发挥和拓宽的空间,幼儿教师要善于“飞檐走壁”,开辟新战场。

很多操作材料如果设置在墙面上,不仅节约空间,而且操作起来,比在地面上方便。天花板上则能用于展示幼儿美工区的作品,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和创作欲望。

如图五:“奇数偶数找家”。教师可以将房子贴在墙上,房子上用透明的玻璃纸做一个插巢,将数字装在一个袋子里,挂在房子旁边。幼儿操作时,取下袋子,逐一将数字,插到相应的房子里。

 以上从五个方面简要谈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我们相信,我们会把区域划分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