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培训讲座稿:主题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2013-02-07 10:47:43)
标签:
教学日志 |
一、什么是主题区域活动?
主题区域活动:根据某一主题的目标和内容,创设相应的区域,它的特点是各个区域之间不是孤立的,应有一定的联系性,并应紧紧围绕主题来创设情境,所提供的材料必须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二、进行主题区域内容的设置:
(一)围绕主题目标创设与目标相适应的区域。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投放游戏材料,能使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的整合更加一致,目的更加明确。
例如:在中班《我居住的地方》主题目标
1、能说出自己居住的地方,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当地的物产和风景名胜,爱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自豪。
2、进一步了解和关心幼儿园及家庭的周边环境,懂得爱护社区。
3、会用游戏、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自己对居住地方的认识及情感,有建设、美化家乡的美好愿望。
根据主题目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设置了:操作区《钉房子》提供泡沫垫割成的各种形状的墙体、屋顶、窗户、门等,用大头针组合成各种房子;操作区《砌砖块》提供房子模型和各色木块,让幼儿将木块一块一块地叠好,砌成墙;语言区《我们一起去逛街》提供孩子的相片和市区里孩子熟悉的场景,让孩子选择自己和一个好朋友的相片摆放在场景上面,同时用“我和X X一起去逛X X”说一句话。益智区《回家的路》提供路线小书和贴有孩子熟悉的建筑图片的操作底板,让孩子根据小书中提供的不同路线来设计回家的路;科游区《红绿灯亮了》提供红绿灯的模型,让幼儿连接电线及电池的正负极让灯变亮。
围绕主题活动而特设的区域富有针对性,它们与主题活动的产生、发展及与幼儿的需要关系更加密切。
(二)根据主题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主题区域内容。
区域活动的内容应成为主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区域活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实现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者的有效结合,给孩子创造多种表达的途径。结合主题的开展投放相关材料。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重温了集体活动的知识,使原有的经验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提升。
例如:中班主题活动《我居住的地方》
课程安排 |
主题区域活动 |
儿歌:我的家 |
美工区《编织房子》 操作区《砌砖块》《钉房子》 |
数学:门牌号 |
益智区:《找钥匙》 |
科学:上上下下真方便 |
操作区:《上上下下真方便》 |
社会:有趣的公共标志 |
操作区:《认识公共标志》 |
数学:车牌号 |
益智区:《设计车牌号码》 |
科学:我的家乡武夷山 |
语言区:《我们一起游武夷》 |
科学:游武夷 |
益智区:《畅游武夷》 |
投放合适的这些材料,不但能帮助主题课程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满足了幼儿表达的需要方式。
(三)主题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兴趣点而设置的主题区域活动。
我们在主题活动中注重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兴趣所在,然后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水平,投放相应的区域材料,
例如:主题活动《一切都在变》,在区域活动结束准备收拾活动材料的时候,有个小调皮把蔬菜变变变的胡萝卜放到溶解的盐水里,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他把胡萝卜捞起来放进另外一个杯子里发现胡萝卜又沉下去了,这一现象引得孩子们都十分兴趣,由此,我们生成了新的主题区域活动《看看谁浮起来》提供各种不同大小的蔬菜水果,凉水、盐和记录表,让幼儿试试不加盐什么能浮起来,加一勺盐什么能浮起来,两勺盐什么能浮起来?
三、投放主题性区域活动材料的经验。
区域活动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主题活动的交替开展,根据本班的实际需要和幼儿的需要,也为了使创设的活动区域发挥它最大价值,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从而促进幼儿的真正发展,我们应围绕主题活动对游戏活动区域的材料和环境不断调整。所有区域活动并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有的是生成的新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兴趣点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灵活应用。区域在设置上也分有层次性,根据主题的不同,在各个区域适当添舍材料,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有所收获。
(一)首先投放的材料要遵循层次进行。
在开展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们把握了两个要点:
1.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同一个目标具有不同难度的多种材料。同一阶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材料的提供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幼儿的发展状况,预先作好思考,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如在小班主题活动《彩色世界》,主题活动目标:认识红、黄、蓝色,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材料一《分水果》:教师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果和相应颜色盘子,让幼儿将水果进行按颜色分类;活动材料二《花儿朵朵》:教师提供花儿朵朵的底图和各色蘑菇钉,让幼儿把各色蘑菇钉插在相应颜色花儿的上,活动材料三《七星瓢虫》:提供七种颜色的瓢虫和相应颜色的底盘,让幼儿将瓢虫送到相应颜色的洞里;活动材料四《钉水果》,教师提供水果底图和各色工字钉,请幼儿根据水果的颜色将相应颜色的工字钉钉到水果的图片上;活动材料五《套戒指》,教师提供贴有各种颜色手指的手掌玩具及各色毛根戒指,请幼儿将毛根戒指套入相应颜色的手指中。教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幼儿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2.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体现材料的递进性。如在中班《我居住的地方》主题中,通过分阶段的投放材料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开展。这些区域材料在主题活动的不同时期投放,教师在活动预设阶段投放《砌砖块》提供房子模型和各色木块,让幼儿将木块一块一块地叠好,砌成墙;第一阶段投放《盖房子》提供不同造型的俄罗斯方块,让孩子选择不同的俄罗斯方块,从房子的下面开始往上组合,一直将房屋的墙面平铺完整;第二阶段投放《躲猫猫》让孩子根据小书上规定的内容,选择合适的俄罗斯方块将躲起来的小朋友全藏好。第三阶投放《未来的社区》让孩子根据小书上规定房子、花圃、椅子的数量,选择合适的贴有房子、花圃、椅子俄罗斯方块,拼成未来的社区平面图。
(二)投放的材料要遵循趣味性原则
有趣味的材料能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效果,提高目标的达成。在大班主题活动《一切都在变》中涉及到颜色变变变,这次我们提供一张与盘子一样大小的卡纸,稀释好的各种颜色颜料,请幼儿将卡纸放进盘子里,把两到三种颜色滴在卡纸上,摇动盘子,让卡纸上的颜料向四周流动,颜料随着盘子的倾斜互相交错在一起,黄色和红色变出了橙色、蓝色和黄色变出了绿色、而跟白色、黑色颜料混合的色彩明显看到了变浅和变深的过程,孩子们非常兴趣,我们还引导孩子用剪刀将颜料流动的图案剪下来,启发孩子说说自己剪下来的图案象什么,活动后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走廊上,可以供孩子继续去讲述发现颜色的变化,成为走廊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大大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
(三)投放的材料和内容要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增加或改变
区域活动材料的设置和变化要根据该主题的需要及区域活动本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在活动过程中随时作出适当的安排和调整。
例如材料的增加:大班主题活动《一切都在变》,科学小实验第一阶段,教师给幼儿提供醋、盐、冰糖三种不同形态的物体和凉水和三杯凉开水,请幼儿观察三种物体的溶解速度并做好记录,当孩子提出如果是热水溶解得会不会跟快的观点时,我们提供了第二阶段的活动材料,盐、冰糖、两杯凉水、两杯热水,请幼儿观察盐(糖)放入凉水的溶解速度与放入热水的溶解速度是否一样。
例如材料的改变:大班主题活动《一切都在变》,益智区《四季转盘》,刚开始投放的材料是一个转盘、春夏秋冬汉字及四季的图片,在一次活动中孩子从装四季图片的盘子里随便拿出了一张雪景的图片贴到了冬天的区域里,又找到了一张植树的图片,想了想贴到了春天的区域里,接下来只见他随便拿起一张图片,看了一眼就贴了上去,直到他把所有的季节图片全都贴完后站了起来,转身寻找下一个操作材料去了。我们发现孩子只是被新材料所吸引,在操作时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的图片按春夏秋冬粘贴好,并没有进一步的去验证自己的操作结果,也没有对四季的不同进行比较,最终“四季大转盘”之中所存在不对的地方(有红枣的图片应该在贴在秋天的区域里)也就没有发现。于是我们改变了操作材料,将图片按照同一内容在四季的不同表现进行归类,并在归类好的图片上贴上数字,如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四季的花后面都贴上数字2,还增加了一个骰子。活动操作改变为孩子先丢骰子,骰子丢到几,孩子就去找贴有数字几的图片,再根据四张图片上的内容依次贴到春夏秋冬对应的格子里,并讲述。
(四)投放的材料有不同的玩法。
同一种材料能玩出不同的玩法,这样能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例如:大班区域活动《成长对对碰》的四种玩法:
先看看这份牌所包含的内容,涵盖了所有一切都在变的内容,有食物的变化、物体的变化、昆虫动物的生长、颜色的变化等等。
独立游戏:
玩法一:将所有的牌按照物体变化的规律进行配对游戏。(投放时也要体现层次性,一开始投放的内容比较少,随着主题的深入慢慢增加。)
玩法二:增加棋盘,将所有的牌背面朝上放在棋盘上,幼儿翻动一张牌看清牌上的图片,继续翻开另一张牌,如果能够配对就将卡片取走,如果不能配对则将牌继续盖着,翻另一张牌,直到所有的牌全部配对成功。(不仅让幼儿了解巩固物体的变化,而且训练幼儿的记忆能力)(可以设置闯关,一开始用八张牌进行游戏,接着十二张、十六张、二十张,逐渐增加翻翻牌的数量,增加难度。)
合作游戏:
玩法一:抽乌龟。抽取一张牌,将剩下的牌分成两叠,一个孩子一叠,孩子先将手中的牌进行配对,无法配对的牌留在手中,抽取对方的牌,进行轮流配对。最后不能配对的牌在谁的手中,则为输家
玩法二:如排桥。将牌平均分成两叠,一个孩子一叠,孩子轮流将牌摆在桌面上,排成一排,如果碰到配对成功的牌就可连同中间的牌一起赢走,直到其中一个孩子手中无牌,游戏结束,手中无牌者为输家。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是因为它可以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它可以对已有的知识加以巩固,可以对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活动作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让我们继续努力,使区域活动更好地为主题活动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区域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