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石如隶书《敖陶孙诗评》附译文(转载)

(2020-06-16 11:15:54)
标签:

许才桂

分类: 书法书画
邓石如--隶书《敖陶孙诗评》附译文

邓石如隶书字帖欣赏《敖陶孙诗评》,完白山人隶书书法。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顽伯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列其篆、隶书为“神品”。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1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2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3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4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5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6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7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8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9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101.jpg
 
                 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0419/46791589_111.jpg
 
         

古今诗评


南宋诗人--敖陶孙-


评29位古今诗家
 

魏武帝(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子建(曹植)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鲍明远(鲍照)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
谢康乐(谢灵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
陶彭泽(陶渊明)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
王右丞(王维)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
韦苏州(韦应物)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孟浩然(
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杜牧之(杜牧)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白乐天(白居易)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
元微之(元稹)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刘梦得(刘禹锡)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李太白(李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
韩退之(韩愈)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
李长吉(李贺)如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
孟东野(孟郊)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张籍(
文昌--如优工行乡饮,酬秩自如,时有诙气;

柳子厚(柳宗元)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吟;
李义山(李商隐)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怀妍,要非适用;
宋朝苏东坡(
子瞻--如屈注天潢,倒连沧海,变怪百出,终归雄浑;

欧公(欧阳修)如四瑚八琏,正可施之宗庙;
荆公(王安石)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黄山谷(黄庭坚)如陶宏景入宫,析理谈玄,而松风之梦故在;
梅圣俞(梅尧臣)如关河放溜,瞬息无声;
秦少游(秦观)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陈后山(陈师道)如九皋独唳,深林孤芳,冲寂自妍,不求识赏;
韩子苍(韩驹)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
吕居仁(吕本中)如散圣安禅,自能奇逸。
其他作者未易殚陈,惟唐杜工部(杜甫)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拟议。-



 

简论敖陶孙《诗评》

敖陶孙(1154-1227),字器之,号臞庵、臞翁,长乐(今属福建)人。关于敖陶孙的生平,刘克庄所作《臞庵敖先生墓志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敖陶孙“少贫,以学自奋”。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乡荐第一,律赋传海内”。然而省试下第,之后便客居昆山。后入太学,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得中进士。官历通州海门主簿、漳州教授、广东转运司主管文字、平海军节度判官兼南外宗正簿。宝庆元年(1225),理宗继位,官转奉议郎,归乡奉祠。宝庆三年(1227)卒,年七十四。敖陶孙有《臞翁诗集》,已佚,遗诗见收于《两宋名贤小集》、《江湖小集》、《江湖后集》等。《全宋诗》现存其诗147首。其《诗评》一篇,《江湖小集》卷四十五将其附于敖诗后。-

下面本文即对敖陶孙的诗歌评论进行详细论述。

 

敖陶孙《诗评》是一篇专门的诗歌批评之作。《诗评》首先交代创作缘起:“因暇日,与弟侄辈评古今诸名人诗。”所以,评语可能并非全为敖陶孙一人智慧,有些或许是敖氏与弟侄们精敲细究后所得。《诗评》正文评语后还附有跋语,特意说明此评除子侄得到外,另外仅写两纸分别贻赠莆阳刘潜夫与同舍朱仁叔,因为“二公皆知诗者,且其语亹亹逼人”。由此,一方面可见敖陶孙的谦谨淡泊,并不愿以此大肆传播张扬才名,另一方面可见“其自贵重如此”,非知者不赠。《诗评》虽然篇幅短小,评语部分仅四百余字,比不上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这样的鸿篇,但它对自魏历宋的二十九家诗作进行了评论,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句式整齐,多为四言二句。除白居易、元稹等少数几位诗家外,《诗评》对每位名家诗作的特点基本上都用八个字即四言二句来概括,如评谢灵运诗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鲍照诗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句式整齐美观,雅洁有致,又言简意赅,主旨鲜明,突出了每位作家诗作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皆用比喻,且善以典故作比。《诗评》品评了二十九位诗家,全部以譬喻的形式出现,俨然由二十九个比喻句组成的排比段,气势恢宏,一泻而下。或以人作比,如“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或以物作比,如“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或以景作比,如“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然而更多的是以典故作比,用历史典故来形容作家的风格,这在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中是很特别的一种评论形式。“韩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用韩信典来极言韩愈诗歌的险奥奇崛,敢于新创;“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用刘安典表现李白诗歌的仙风道骨,潇洒飘逸。《诗评》的比喻新奇别致,又将典故巧妙融入其中,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学识与诗才。-

三、品评诗歌既重风格又兼涉内容。《诗评》所概括的二十九家特点基本是诗作的风格特点。评陶渊明诗“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即平淡自然的风格;王维诗“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即清新明净的风格。但其中对许多作家风格概括的同时也突出了该作家诗作擅长的题材内容,如“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说白居易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显然是因为其诗作关注民生疾苦的世俗性;说元稹诗“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则是缘于其曾创作表现天宝安史之乱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能用一句话就将诗家的主要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均涵盖其中,实属不易。-

四、概括较为精当,“尤为谈艺家所推引”。《诗评》所评诗家,自魏至宋以前的二十位,本朝的九位,基本切合每位作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抓住了其主要风格特征,并能以恰切的比喻表现出来。如概括曹操诗“气韵沉雄”、王安石诗“以险绝为功”、苏轼诗“变眩百怪,终归雄浑”等都归纳精准,一语中的。明代徐泰撰《诗谈》一卷,“其造语多用四言二句,务摹敖陶孙诗评,亦颇嫌学步。”王世贞认为《诗评》“语觉爽俊,而评似稳妥,唯少为宋人曲笔耳,故全录之”。紧接着王世贞模仿《诗评》用比喻作评的形式对当朝的“前辈名家”进行了品评,可谓青睐有加。-

当然,《诗评》被后世所称引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如清代冯班对《诗评》严厉指责道:“千古惟有老杜可配陈思王。敖陶孙器之评诗如村农看市,都不知物价贵贱。论曹子建云'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只此一语,知其未尝读书也。”虽然言辞过甚,但也不无是处。《诗评》只概括了曹植诗歌风流飘逸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一直为后世文人所重视的慷慨悲凉的另一面。再如比喻黄庭坚诗“如陶弘景祗诏入宫,析理谈玄”,显然注重的是黄诗的以议论为诗的特点,而未能概括出其诗生新兀傲的主要特征。但总的来说,《诗评》对二十九家的评论较为精当,故曹庭栋赞其“辞意雅确,世服其知言”。
因此,《诗评》虽然篇幅短小,字数有限,但独特的形式、精当的品评使其颇受后世诗歌评论家的称赏,尽管有些概括有失偏颇处,但毕竟瑕不掩瑜。《诗评》在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中是应有其一席之地的。

注释
王士禛.香祖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7.
王士禛.居易录(卷十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86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12.
永 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Z].北京:中华书局,1965:1801.
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257.
冯 班.钝吟杂录(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88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3.
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147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27.-

(赵 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http://image96.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4/1515/69837649_1.jpg


-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有人把他归为皖派,更多的人因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贡献,而尊为“邓派”。-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已说:“我少时末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 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已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可惜他原石流传极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