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批改的几种艺术方法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学生应正确对待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我仅就“书面作业”的批改,谈几种方法。
(一)三个巧用
1.巧用符号,避免红“×”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的逻辑来说,是不断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儿童是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非常醒目的“×”对学生的错误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巧用符号,将“×”变为“?”、
“……”“_”等一些特殊符号,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可以避免“×”带给学生的消极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例如我们在语文作业批改中尝试着运用了以下几种批改符号:
(1)“√”表示全部正确。
(2)“√☆”表示完全正确而且方法巧妙独特或语言生动,并且视学生方法创新或语言生动程度酌情加“☆”。以此来激发学生作业时认真思考的积极性。
(3)“_”表示最普通、最明显的错误,学生直接就能
明白错处,提醒学生赶快订正错误。
(4)“?”提醒,表明遗漏。粗心是学生作业时的一种通病,他们常常会丢三落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批改时,可在遗漏处打上
一个小问号,通知学生及时补救。
(5)“……”表示补充。有些学生由于偷懒或思考不深入等原因,在完成写句子或片段等作业时,会出现不够完整、不够具体等现象,这时教师在合适的位置用“……”提醒学生可以在此处将句子或片段写得更完整、具体,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
其实,符号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自由选择,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巧用第等
(1)“A☆”奖励优秀生
优秀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能力发展均衡的好学生。这类学生的作业质量往往是比较高的,具体表现在:字迹工整,书面整洁,正确率高。对于“实力雄厚”的他们来说,“A”已不能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需要“锦上添花”。这时,教师要毫不吝惜“A☆”,让大红的“A☆”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促使其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记得我在实习期间听见班主任老师曾经这样对我说:“班上的班长是个虎头虎脑的男孩,从小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每次批改他的作业,就是一种享受。一次无意间,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打了个“A☆”,没想到他举着本子边跳边喊着‘耶!’并用手指作了个胜利的姿势。看着他纯真的笑脸,兴奋的样子,我惊诧于教师的一个小小的精神奖励,竟能给学生带来如此大的快乐。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后的作业,小班长的字写得更令人赏心悦目了,正确率也更高了。“A☆”的功劳可真不小啊!”
当然,当优秀生有了麻痹思想,作业质量出现下滑趋势时,教师应当机立断,取消额外奖励,敲响警钟,让他们意识到“A☆”的可贵,及时调整自己的作业质量。
(2)“A☆”鼓励进步生
作业中的进步生,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作业正确率明显提高,二是作业字迹明显端正,三是两者兼有。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可无动于衷,认为他们离优秀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应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给予“A☆”作为鼓励。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不断进取,从而逐步真正达到“A☆”的作业质量。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是超常打分[5]。这种打分的方法在语文作文的批改上有很广泛的应用空间。比如说,在作文中学生的字迹工整可以适当给予加分,立意新颖可以给予加分等。或者在评等级上在“优”的基础上给予“优上”或“优☆”等,借此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己辛勤劳动后受到肯定的欣喜。
3.巧用评语,和谐发展
评语,是语文作业批改中一种常见的批阅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将评语引入语文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好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书面整洁等方面要严格把关。及时用恰当的评语委婉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地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书写认真,但格式正确吗?”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做得又快又好,除了打上“A☆”外,还可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真棒!”“太出色了!”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使其学习语文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当然,写评语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自然、亲切、实事求是,充满希望,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热情洋溢,情感交流,激发进取心
用亲切的第二人称代替冷冰冰的指责;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娓娓叙谈代替严厉的训斥;用诗化的语言、散文般的风格,向学生送去柔柔的春风,融融的阳光;用赞扬、鼓励、企盼、惋惜等热情的语言代替生硬的分数标记;用商量的口气,在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
①“你的手、脸、脖子、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下课时,你经常主动拿起笤帚扫地,随时捡起一个粉笔头,一张小纸片,把它放到撮子里。上课时,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大胆发言。你还是大家爱戴的优秀值日生,真了不起啊!不过,你的计算还不太准确,要又准又快才好哟!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祝你的学习红红火火!”
②“一个独特的名字,一个独特的你:聪明、顽皮。聪明的你,上课高举起手争着回答问题,坐得端端正正;顽皮的你,上课东张西望,找伙伴谈话;顽皮的你,打败了聪明的你,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聪明的你能打败顽皮的你。老师期待着你的好消息。”
教师予以热情洋溢的评价,使学生在受到肯定和表扬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信任,同时也使学生在教师的热切企盼中了解自己作业中的缺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间感情的融洽交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二)教师主导,互动批改
1.互评互改
即同桌学生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同桌相互讨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最后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评”和“改”的情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作业的责任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使教师及时而全面地掌握信息。
2.自评自改
即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先作出判断,认真检查,发现错误立即作上记号并及时改正。然后由同桌学生互相检查评改情况,最后学生将情况汇报给教师。这样做对不诚实及粗心的学生起督促作用。
突破传统的评语和分数的批改,也可以采用在作业本上只批对错,不给评语和分数。让学生根据自己作业的对错、工整程度、作业态度自定分数或写评语。学生对这种批改方式格外有兴趣,作业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学的民主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3.面批面改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的错误题要让他自己耐心地寻找原因,对差生要重点辅导,及时捕捉学生作业信息,发现问题后启发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交谈方式进行提问、反问等,启发诱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从中注意发现不足,再通过辅导加以弥补。这种方法,不仅能起到及时补差的作用,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落后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教师的“下水作业”
教师在上课前,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自己先做一遍,像
“下水作文”一样,我们叫它“下水作业”。通过“下水作业”,教师为学生做出一个示范,同时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故意做错,给学生提供一个错例。对于多解的问题,列出几种解法,以便给学生以启示。上课后利用复习提问的时间组织学生评改教师的“下水作业”。由于学生从长期被教师评价,一下子变成评价教师的作业,积极性很高,批改得十分认真,在逐题批改教师的“下水作业”,学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反思性的思考与评价,弄清了正确答案,理清了思路,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从教师的“错误”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批改教师“下水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反思和提高评价能力的过程。
批完教师的“下水作业”后,教师让学生按如下提纲检查自己的作业:
(1)作业做得对不对?有没有教师“下水作业”中相类似的错误?哪些做对了?在题后打上“√”。哪些做错了?在错的位置下面画出记号,以便进一步思考错误发生的原因及订正的办法。
(2)做对了,看一看解答思路是否清晰?解答步骤是否完整?有没有不该遗漏的过程遗漏了?解答方法是否简明?语言是否准确、流畅?该简便运算的简算了没有?
(3)作业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要求?文字、数码、符号、算式书写是否工整、正确?
学生检查自己作业的过程,又是一次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5评改典型作业
所谓的“典型作业”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了解,选出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表现突出或极具代表性的范例作业。在批改学生“典型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反思和讨论,得出正确答案,之后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作业,其实这无形之中就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评价能力的训练。其中选谁的作业做“典型作业”,也大有学问。教师如果组织得好,运用得巧妙得法,那么当谁的作业能被出示作为“典型作业”时,谁就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方法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到学困生身上,常常会成为学困生转变的一个契机。让学困生在集体面前获得成功,可在学困生内心激起“愉快效应”。这种学困生过去很少体验到的成功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少学困生就是在出示“典型作业”之后,才发生转变的。
6.小组评改
评改小组通常四人为宜,即前后桌组合。作业评改时,教师提出评改要求和标准,由组长主持,集体评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全体同学面前,
集体的赞扬、鼓励、批评与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与教师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地方。同时这种作业评改方式的改革,也推动了教学民主。学生在问题面前也更加善于动脑,敢于发表意见。
同时,这种评改方式以小团队的形式,更易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就担任作业评改小组长的事情,在实验中发现,采用“轮流执政”的办法比较好。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他人的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尤其是学困生,当快要轮到学困生当小组长时,他们这时会对自己的作业特别认真,有不会的地方,就主动请教其他同学,或问老师、家长,直到完全做对,彻底弄懂为止。教师在轮到学困生当组长时,要多留心给予鼓励与指导,不要挫伤他们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自信心。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批改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对于部分课堂作业如听、写等,也可采用小组轮改的方法。即让所有小组轮流评改全班的作业,评改时,由组长带领组员们共同探究题目的答案。确定正确答案后,由组长分工带领组员完成评改工作并及时向教师汇报批改情况。评改的小组学生们此时会有很强的责任感,这种方式无形中也帮助学生熟悉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7.集体评改
教师如有意识地将一些题目改为判断题或选择题,并要求学生准备标有“√”和“×”。在这些题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将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综合评析。此法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提高辨析能力。
8.延时打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对于那些不能打及格分数的作业,暂时不打分。先给学生指出毛病,提出修改意见,再告诉他们只要认真修改就可以得到好的分数。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必定会全力以赴。改完后老师再给孩子们批上令孩子们满意的分数,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作业评改的方式很多,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多为学生所喜爱的新形式。尤其是在现在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作业的评改还应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教师应该更多地参与学生作业评改过程或间接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批阅。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越来越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使得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qq群、空间、博客都是很好的学习、交流方式,新鲜灵动的作业评改交流,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热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