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2025-07-11 20:53:48)
标签:

天柱

三门墉

分类: 青藏滇黔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5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这个寨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历史上早有记载。现寨中有19姓,300余户,15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三门塘的发达是由于早些年贵州的木业发达和交通的不便。贵州至汉朝才有第一条栈道进入,而且崎岖难行,这才有了“夜郎自大”和“黔之驴”的典故。而真正的货运和客运大多依仗水路,由此才造就了例如镇远,榕江等水陆重镇。而贵州境内的乌江、清水江和都柳江也成为了经济和交通的命脉。三门塘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大寨。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三门塘位于清水江中下游,古代,清水江在羊渡溪口划江为界,上游称内江,下游称外江。外省木商不能进入内江采购木材,只能由三门塘、坌处、清浪三个村寨的木行进入内江代客采购。于是,水势平缓的三门塘成了各省木商云集之处,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顶峰。那时候,做工扎排的,修劈整理木排的,人山人海,据老辈人说,在20世纪五十年代,还能看见三门塘码头上挤满了木船,江面上漂满了木排,其情形颇为壮观。三门塘人在富裕的同时,视野也跟着开阔起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侗族分南北,三门塘隶属北侗,之前三门塘的祖先们以放排贩木为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和外界有了充分交流的三门塘人不仅能出省出国,还将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回了侗乡,由此中西合璧的建筑产生了。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王氏家祠建于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外墙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十分坚牢。白粉刷的墙体上,用水墨画绘制各种花卉图案,大门上方,六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瞩目。墙柱上,塑有巨龙缠绕图案,用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镶作龙鳞,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门楣上方两侧,有各式人物造型浮雕和绘画。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刘氏家祠占地25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高立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不但有龙、凤、麒麟及各种花草鱼虫,还有历史人物,不论是画是塑,均惟妙惟肖,逼真传神。大门上方,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鹰,两根高耸的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面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早上九时十二分这个充满晨曦的时刻。正面的窗户,为西洋建筑。大门及院内,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高达8米的墙体,使人很远就看到它的雄姿。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三门塘的“石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突出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古碑上。为何三门塘人对碑情有独钟?诚如某碑所言:“千秋常在万代不朽者莫如石也!”于是,记载历史,刻碑勒石,蔚然成风。三门塘古碑有三大特点:数量多、体量大、保存完好。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各种古碑300余通,主要为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掘井碑、办学碑、修墓碑等等。一个占地仅8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竟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古碑,这在贵州是绝无仅有的。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天柱县三门墉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