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

标签:
惠州西湖 |
分类: 岭南风物 |

惠州
西湖在东汉时期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张昭远居于 惠州
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
惠州 的知州陈偁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 平湖
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 惠州
安置,携妻妾王朝 云和 儿子苏过在 惠州
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 惠州
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
惠州 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





据传唐代龙朔年间,西域名僧僧伽大师来 中国
,后在长安圆寂,唐中宗为他在泗洲建塔。于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称为泗洲塔。泗洲大圣即唐朝初年西域何国人僧伽(何国在今
吉尔吉斯斯坦 的阿尔别希姆),他在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到 中国 泗洲临淮县(今 江苏 境内,原有泗洲城,清朝康熙年间沉入
洪泽
湖)建起了普照王寺,传经布道。他道行高深,名声远播,虽不是佛祖而受到佛一样的礼遇,人们甚至造寺庙供奉。公元708年,僧伽应召入长安,公元710年3月2日圆寂,享年83岁。当时的皇帝唐中宗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临淮起塔供养,奉其为“泗洲大圣”。后寺塔毁于火,僧伽肉身受损,遂火化,始有舍利。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
菩萨 ”的化身。唐朝时的观音像即以僧伽容貌为模本,所以多为男相,以后才演变为女相。
宋代苏东坡谪居 惠州
时,称此塔为大圣塔,又称玉塔,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明月东升,晚烟薄窄,微风舒波,塔影卧其间,曰“玉塔微澜”。每当夕
阳西
下,“倒影入湖塔影长,湖光袅袅动斜阳,不知自起浮图日,几度金乌下复翔”,名曰“雁塔斜晖”。光绪初年,雷破塔顶一角,长了一株榕树,丘逢甲诗云:“行人欲问朝云墓,看取亭亭塔顶榕。”






王朝云墓位于 惠州 市西湖孤 山东
麓。墓前有石雕墙,上镶3通石刻:“王朝云墓志铭”,苏轼撰文,伊秉绶书刻。“舟过六如亭”线雕,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绘。朝云墓与六如亭历代都有维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
惠州 知府伊秉绶重修朝云墓时,为墓撰写了碑文,1984 年 惠州
市人民政府又重修朝云墓,现存的六如亭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建。
王朝云墓、六如亭前镶立数量不少的石雕刻。后亭柱有清代翰林、丰湖书院山长林兆龙撰题勒石的对联,上联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下联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前亭柱亦有对联:上联为“从 南海 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
下联为“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两副对联,联语对仗,词意耐人寻味。




前一篇:惠州中山纪念堂
后一篇:惠州陈烔明墓、黄氏书室、宾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