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2018-02-12 13:06:17)
标签:

福建博物院

闽王

王审知

刘华

分类: 八闽成龙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闽博一大特色为1965年出土于福州新店战坂闽王王审知次子、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墓出土的五代闽国陶俑。共计43件,分大、中、小三型,有男俑、女俑、鬼神俑,人首兽身俑等品种。俑的造型与装饰既有中原唐俑的遗风,又有福建雕塑的地方特色,为当时陶塑工艺的顶尖之作。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大型俑高99~103厘米,计6件3 对,全为女俑。 女高髻拱手俑。头梳扇形高髻,身穿交领广袖衣,抹胸微露,披帛垂臂,衣下开钗内衣曳地,足着如意云头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式样繁多,此类俑的扇形高髻极有特色,未见于其他地区,为闽地仅有。此俑的衣饰,较符合唐代“裙襦大袖”制,属贵族命妇礼服。本俑的身份当是闽国王宫嫔妃一类的人物。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女戴风帽执物俑。衣着同双髻俑。亦属侍仆人物。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女双髻执物俑。头发分两半,侧边结相对小髻,身穿团领宽袖长袍,两下开钗露内衣角,腰束带,足着尖头鞋。属侍仆人物。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中型俑高59~61.5厘米,计12件,全为戴“王”字冠执物男俑。 此类俑帽子皆作圆筒形,帽冠刻“王”字,前面及左右贴塑方块帽饰。身穿交领广袖长袍,露内衣袖,足蹬云纹鞋,腰系长带垂于足下尾作剑锋形。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小型俑 高47~51.5厘米,计22件,其中立俑19件,卧俑3件。立俑又分文吏俑、僧道俑、侍仆俑、神煞俑等4类。上图为戴幞头男文吏俑。帽分两层,前低后高,两层正中打一长方结,帽后沿有两个洞,似为插展足用。身着团领广袖长袍,露内衣袖,腰束带,足蹬圆头或尖头鞋。幞头亦名折上巾,唐宋时贵贱通用。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僧人俑。戴顶包式僧帽,身穿团领宽袖长袍,足蹬圆头鞋。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道士俑。戴尖顶帽,身穿交领广袖有襕袍,足蹬云纹鞋。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戴幞头男侍仆俑。身穿团领窄袖长袍,袍前下侧向上卷起折于腰带上,露内衣及裤,着圆头鞋。身前俯,左手弯于胸前作握拳状,右手扶腰带,作待命奔走状。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戴风帽扶杖老人俑。帽尖顶,帽沿罩至肩颈部,仅露面孔。身穿宽袖有襕袍,足着尖头鞋。本俑形象是地理堪舆术中的蒿里老人。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墓龙俑。双人首共一龙身(蛇身)。史传记载,伏羲、女娲形貌均是“人面蛇身”或“龙身人首”。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画像砖中,常有人首蛇身的女蜗和伏羲画像。这些画像里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或龙躯,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着,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这种形象,代表原始人类是由这一对半人半兽的天神滋生繁衍下来的。正因为他们是始祖神,所以又成了保护神,古人祠墓多刻绘伏羲、女娲画像者,就是取其保护死者,使他安亨地下快乐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墓龙俑。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仪鱼俑。人首鱼身。《山海经·海内南经》:“氏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郭璞注:“人面鱼身”。后演化为坟墓的保护神。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力士俑。头上长角,怒目圆睁,高鼻隆起。面部形态与1957年河南巩县唐墓刻铭“力士”的瓷俑相似,其职能是墓主武卫。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十二时神俑。头像为兔、猴、鸡、鼠等,人身穿广袖方领外衣,腰系长带垂于身前,两手叠放胸前作执物状,足着云纹鞋。古人对神化的生肖赋予一定的造型,当作随葬品与死者一起掩埋,表明即使进入阴曹地府,也要生肖相随,象征岁月轮回吉祥如意。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福建博物院之刘华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