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之馆藏文物陈列

标签:
海口张岳崧龙舟大神越王剑 |
分类: 岭南风物 |


镇馆之宝之一: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此剑为复合剑;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微残(有小缺口)。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正面有铭文一行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做“戊(越)王亓北”;背面亦10字在左右两边对称分布,作“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此剑的珍贵之处有三点:

镇馆之宝之二:唐三彩马。唐三彩马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通体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点,马脸、鬃、尾、四蹄为白色。伸颈昂首,细腰健蹄,两耳竖立,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造型精美简洁,但细部处理却一丝不苟,如梳理整齐的三朵花式的马鬃、有花纹装饰的马头革带等,栩栩如生。此马体形硕大,外形逼真,把皇家马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件马俑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镇馆之宝原因主要有三点:

镇馆之宝之三: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此花口凤首壶的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银器影响、演变而来的。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首上大喙、大眼,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平衡了凤首的坐标,展现了凤的精气神,长颈渐宽,丰肩圆腹,颈下部有三道凸弦纹,腹部有两道凸弦纹。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晶莹剔透,凤首美如琢玉。是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战国青铜绹纹环形器。 1995年在昌江县(七差乡大仍村)出土了一个陶罐,罐中装有绹纹青铜环形器一套9件,铜器成圆环状,环上有类似绳索编制的绹纹,铜环周围呈锯齿状。这样的成套青铜器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因此对于其功用至今还是个迷团,也曾有过很多猜测,有专家认为是切割工具?有人认为是祭祀的礼器?也有人说是衣服上装饰用的环扣,众说纷纭,还有待研究。

宋代福建松溪窑刻划花碗。

清代犀牛望月镜架。

清代描金云龙纹碗。

清代黄地粉彩开光盘。

清代青花鹤鹿同春花觚。 觚是古代的饮酒器和礼器,相当于酒杯。新石器时代为陶制,商周流行青铜觚,瓷觚见于元、明、清三代,多为陈设瓷。鹤鹿同春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祝寿类吉祥纹样。纹样组合为松树、仙鹤和梅花鹿,因为仙鹤的“鹤”通“合”,梅花鹿的“鹿”通“六”,所以也称“六合同春”,“六合”指的是东、南、西、北和天、地,意在颂扬春满乾坤,万物滋润的美好景象。


清代青花矾红描金云蝠纹瓶。直口,直颈,溜肩,腹部圆鼓,圈足。造型新颖,颈部比天球瓶颈部稍短,与赏瓶的区别是直口。口沿施金彩,绘回纹和如意纹边饰,圈足绘一周卷草纹。通体绘矾红描金蝙蝠飞翔于青花祥云之间,寓意“洪福齐天”,青花发色蓝艳。底部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 双行六字款,是光绪朝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粉彩云蝠纹赏瓶。撇口,细长颈,肩腹浑圆,圈足。内壁罩白釉,外壁口沿、肩部饰描金弦纹。口沿下饰粉彩如意云纹,颈部与腹部满绘祥云百蝠。这里的祥云似如意,同时以蝠寓“福”,象征幸福如意、延绵不绝之意。肩部为缠枝花卉纹,下腹部为变体莲瓣纹,近足处饰缠枝花卉纹。底部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款。造型秀美,构图繁密,纹样精细,色彩明丽,为典型的光绪官窑粉彩器。

清代豆青釉寿字纹双耳盘口瓶。


清代茶叶末釉瓶。直口,直颈,溜肩,腹部圆鼓,圈足。内外壁满施茶叶末釉,釉色滋润沉静,釉以黄色为主,夹杂着黑褐色斑点,为茶叶末釉中的“鳝鱼黄”色。口沿流釉处显现胎骨,足脊露胎,胎质坚硬。底部阴刻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制作规整,器形端庄。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朴实无华的美。是光绪时期茶叶末釉中的优秀作品。



清代蓝釉描金鱼藻纹罐。


清代休仁山《引福归堂图》。

清代张岳崧《南安书院碑记》册页。张岳崧,海南定安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清嘉庆年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是海南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探花郎。《南安书院碑记》是其任陕甘学政时为甘肃陇西县南安书院题写的碑文书法真迹,也就是当时刻碑时的底稿,整篇共500余字,记载了南安书院的修建情况和当时清代陇西地区的教育情况,是一幅难得的书法珍品。

张岳崧的二儿子张钟彦所书:琼质金相当时之宝,颂经风纬冠世而华。

张岳崧的四儿子张钟琇所书:文藏雾豹容窥管,心澈灵犀可壁尘。

清代的赖尚元《龙舟大神宝像图》。这是佛教和道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神像画。此图用工笔重彩描金的手法,绘龙舟大神、忠烈康灵王、二十四气、七十二侯等183位道教诸神及民间诸神联合作法的场面。该画作虽为民间匠师所为,但在人物表情、动作、服饰的描绘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庞大的场面,通过几个群体的聚散组合,有机地统一起来。其绘画的颜料采用多种矿物颜料,虽经250多年仍光彩鲜明,富丽堂皇,犹如新作。





前一篇:海口市博物馆
后一篇:海南省博物馆之海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