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安澜塔、舍利塔

标签:
贵港安澜塔漪澜塔舍利塔 |
分类: 八桂飘香 |

罗泊湾宝塔,原名安澜塔,又名漪澜塔。塔高九层约30多米,底层周长36.62米,墙厚1.9米,塔身呈八角形。安澜塔位于贵港市城区东约2.5公里罗泊湾自然村旁,北临郁江。 一般来说,大多古塔都是依江河而建,从风水上讲即是为了镇江河之波涛,保一方百姓之平安,贵港郁江罗泊湾畔的安澜塔即属于这一类性质。据民国《贵县志》记载;“安澜塔在县东五里萝卜湾,清嘉庆二十三年知县林大宏建”。萝卜湾即今天的罗泊湾,嘉庆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林大宏这位贵县知县,据查光绪《贵县志》记载得知,为江西籍进士。

在安澜塔北面塔门两侧,有一副隐约可见的对联,表达的是古人当初建塔的动机:“撮土为山陪地脉,引人成事补天功”。据清光绪年间《贵县志》记载:“安澜塔在县东5里罗泊湾,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林大宏建。”林知县建塔的动机,说来颇令人感慨——清嘉庆年间,为官清正、博学多才的林大宏有感于贵县从唐代开始便由郡改州,到明代又降州为县,政治地位逐代下降,且历代州官、县官普遍官运不济,便与县衙师爷分析原因。最终,两人一致认为:贵县这地方虽然水路通达,但水患不断,一遇洪涝灾害,往往闹得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要使地方经济兴旺起来,首先必须治理水患。

然而,水患如何才能消除呢?通晓风水地理的师爷陪着林知县绕贵县东、南、西、北四处观察,得出结论:贵县东有东山,南有南山,西有西山,北有北山,唯独中部缺了一座中山,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算来,少了一行,必须以人力造起一座中山来“陪地脉”、“补天功”。在当时,高度足以担当“中山”地位者,莫过于建一座高塔了。于是,一个“造塔代山以慰民心”的计划很快在贵县传开,并达成共识。塔名“安澜”,意为以塔镇郁江波澜,使之不再为害民生。安澜塔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成时,多才多艺的林知县兴奋之余雅兴大发,又提笔为安澜塔书写了一个别名——“漪澜塔”,让人刻绘于塔门之上,意为立塔镇江,使凶险的洪水化为善美的浪花。


据文献记载:“民国22年冬,邑人盛光庭李兰轩以林进才函为介,向广州陆无为居士迎回舍利小铜塔一座,高约二寸半,阔一寸,塔底署款九字:舍利塔庚午春仁海造。仁海为白普仁尊者弟子。塔中奉舍利一颗,古劳力丸一颗。塔造于北平。今供奉南厢塔,将别建塔于南山寺。”嗣后,民国25年,县人盛光庭等在南山寺西北侧建起了一座宽2米、高6米的石塔,舍利小铜塔葬于其中。石塔雅致古朴,正面镌刻碑文,文笔苍劲,古气照人。

另据盛光庭之女盛佩群,即西山盛姑-释昌慧法师的口述历史,当年其父亲所倡建南山舍利塔的往事,参见向如心同志的文集《好一朵茉莉花》中的“拜会释昌慧法师”一文:“……她讲了南山古刹的可爱,还特别郑重地介绍了南山舍利塔的神奇来历:“佛祖圆寂火化后,有四颗金黄色的骨珠,一颗安宿河南,一颗飘逸四川,一颗流寓厦门,一颗落户贵县。贵县这颗佛珠,是林进才先生从香港迎回来的。听老人说,当船回到东津河段时,突然遭受一伙强盗袭击,正在危难之时,江面骤然刮起一股强劲东风,把船吹向一边,犹如离弦之箭向上游飞去,免了劫难。佛珠迎回来后,放在我家厅堂的神龛上,夜里能闪光。当地群众都说我家夜夜有神火。后来,由我父亲盛光庭为缘首,在南山上建一座舍利塔,把佛珠安葬在这里了。佛珠落福地,南山可是一块福地哩,你们要保护好啊!”

通过这段口述文字可知,1932年冬天从广东索回普仁大师弟子仁海所保藏的舍利珠后,在1936年南山舍利塔建成前的这三年时间里,舍利小铜塔是由南江村人盛光庭所保管,置放于其南江村朴园家宅中。经三年的幕捐,其中捐款最巨者为香港信女陈觉定“捐桂钞一千五百一十五元”,筹得善款后于1936年请木格石匠曾福有建成舍利塔,塔址选在狮头山与狮尾山(驴山)两山交界的山脚下,安奉舍利珠的南山舍利塔竣工之盛事在当时贵邑引起轰动。在舍利塔左侧,立有当时著名书法家邑人梁岵庐撰写《南山舍利塔记》石碑一块,碑记将建舍利塔始末作了详尽的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