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灵渠:湘漓分派之处

标签:
兴安灵渠飞天石湘漓分派旅游 |
分类: 八桂飘香 |

灵渠在今桂林市兴安县境内,也叫湘桂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河。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局面,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南征岭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他根据当时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作出了 使监(御史)禄(人名,一名史禄)凿渠运粮 (《史记·主父偃传》)的决定。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领导下,秦朝军士和当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艰苦劳动,劈山削崖,筑堤开渠,把海洋河水(湘江源头)引入大溶江(漓江源头),终于修成了这条运河。这条运河成了打开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中国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隔着巍巍的五岭山脉,陆路往来已很难,水运更是无路可通。但是,漓江的上源(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入海),与湘江的上源(海洋河,流向由南向北再转东汇入长江入海),恰好同出于广西兴安县境内,而且近处相距只1.5公里许,中间的低矮山梁,也高不过30米,宽不过500米。灵渠的设计者就是利用这个地理条件,硬是凿出一条水道,引湘入漓,婉蜒行进于起伏的丘陵间,联结起分流南北的湘江、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灵渠长约30多公里,宽约5米,开凿灵渠,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坪 ,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 铧嘴 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 类似都江堰的 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坪等溢洪通,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灵渠的设计和布局都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灵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艰巨复杂。南渠一路,都是傍山而流,途中要破掉几座拦路的山崖。尤其是在跨越分水岭,即太史庙山时,更要从几十米高的石山身上,劈开一条河道。这样的工程,在一无先进机械,二无炸药的条件下,全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充分表现了当时人的智慧与毅力。 灵渠工程体系完整,设计巧妙,在技术上利用了都江堰的先进经验,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灵渠修成后,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就在渠成的当年(公元前214年),平服岭南。汉武帝在平定吕嘉的叛乱中,也曾利用这条交通线。

灵渠上的陡门,或称为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李济深题:秦堤。

四贤祠因奉祀对开凿和完善灵渠有功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而得名。


阻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的夯实插放在坝底,其四围再铺以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形成整体。2000多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大坝巍然屹立。

三里桥。位于三里陡村,明成化23年修建。全长,是灵渠上最长的一座单孔石桥,也是灵渠古桥中至今唯一没有大修过的古桥,现为广西文保单位,《徐霞客游记》记载:出城西三里,,抵三里桥,桥跨灵渠,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可惜村民为了方便机动车通行,将踏步抹平。

霞云桥,桥周围杨柳披拂,景色颇美。

八角亭桥,为清代所建,是灵渠上石拱最高的一座拱桥。

星桥,是南渠下游是后一座石拱桥,也是灵渠唯一一座深水桥。现桥面布满了藤萝,乍一看还真看不出桥在哪里。加上水里的水葫芦,陡上的野草,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星桥真面目。

黄龙堤始建于唐代,以后历代都有维修。在秦堤飞来石上刻有宋朝庆历五年(1045年)的《重修黄龙堤记》碑刻,当时的兴安县知事秦晟奉旨维修黄龙堤,
在碑记上详细记载建堤所花费的钱粮数据及用工用料等情况。现在黄龙堤旁边仍保存完好一块竖立在石龟背上的大青石碑刻,上书《黄龙堤》三个强劲有力的大字,为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李天钰所建。这也是李天钰在当年维修重建黄龙堤时,留下的极有价值的见证。整个灵渠(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的堤坝都没有碑刻标志,这是唯一的一块人工堤坝标志碑刻。

马头山下的牯牛陡,这是灵渠三十六陡的最后一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