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范画的使用(二)
(2014-06-30 13:31:08)
标签:
情感 |
三、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范画
美术课不是单纯的传授技术的课,了解美术史,还要教会学生灵活的运用美术语言,运用创新精神和技能技巧,表达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教师在使用范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必须要学会什么技能,而是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选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内容,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而范画的选择除了根据教学目标的任务和内容,还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正确选择范画的应用方法。
(一)明确范画的定义,范画不是供学生临摹的“临本”
我在美术课堂的实践中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将自己为了说明创作方向的范画呈现给学生,自己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创作的灵感和方向,但是得到的作品大部分却是跟自己的范画出入无几的“临摹”作品,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在美术教学中,临摹和写生是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我们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如基本的空间关系、明暗、色彩等。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运用到范画,教师将实物转化成平面,帮助学生更轻松理解知识点,在运用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但是很多时候却造成学生之临摹教师的范画,代替了写生、记忆、想象和创作。所以教师在运用范画时要注意将范画置于一个合理的位置,既将范画的启示作用发挥到极致,又不至于将范画变成“范本”。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 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
(二)美术教育没有标准答案,范画不是“权威”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 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在美术教学中所使用的范画是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 而且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才智的有效方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各不相同,接受事物的程度,呈现事物的方式都有差异,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因材施教,启示学生运用自身独特的思维,创作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这时候教师要使用到的范画应是具有启示性的,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 有效地进行创作,避免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范画, 但是不提供“标准答案”,不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不给他们“一定要画成什么样”的要求,既让他们有借鉴的余地也不至于将范画当成是最终的创作目标。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以自己的审美取向替学生选择范画
(四)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心智发展选择范画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由于他们缺乏直接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乏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又由于他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了解到, 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认知结构也是不同的额,在选择范画是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在给学生提供范画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范画。如果无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艺术教育阶段的发展规律, 让学生临摹一些所谓“经典”的范画, 强使一些几岁大的孩子, 循成年人之规,蹈成年人之矩来作画, 用成年人的审美观来取代学生的审美观, 尽管用心良苦, 但实际上是在“拔苗助长”。只能给学生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扭曲, 作画时学生的童心、灵气、悟性和意愿都逐渐会在临摹范画中慢慢丧失殆尽。
小结
范画是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挺高学生作业水品的有力途径。但是我们教授美术课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教会学生某个技能,得到自己预想中的“千篇一律”的优秀作业,我们在面对学生稚嫩的脸庞时是不是应该首先想一想我们究竟想让他们成为怎样的人,学生不是我们自我满足的工具,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效果”而剥夺学生的随心畅想的权利。每个学生的想象和潜力都是无限的,我们的任何动作都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把学生放在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提供范画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有针对性,要因材施教,并能准确反映出教学要求,将范画这一重要的问题用最合理的方法解决并完善,帮助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