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3cGgFLzy78pQxUvWwb8&690
文/熊博士
好久没说韩国电影了,不久前撸完了这部号称韩国神片的电影——《杀人回忆》。这是一部在2003年上映的犯罪悬疑片,即使已有十余年之久,这部电影却历久弥新,至今人们谈到影片中那些包袱时还津津乐道。
电影取自真实事件。(光是这句话,就能让我的好奇心biu地升满!)
《杀人回忆》剧本取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宗令韩国社会陷入空前恐慌的连环杀人案。
影片根据韩国三大未破解奇案改编而成,该案至今未破,凶手仍然逍遥法外。
这分明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IP了好嘛,妥妥的可以整出个竖锯翻版来啊,然后出续集、赚钱、出续集、再赚钱;对于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管坑有多大,观众一定乐此不疲地往里跳好嘛~不过《杀人回忆》成功的地方不在于单纯依靠剧情平铺直叙讲故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到最后导演也没有告诉观众凶手究竟是谁,他想给观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悬疑片的惊悚、刺激。影片的意义不在于找到真正的凶手,导演大胆裸露地观众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社会、人性包括警方的荒诞、愚昧、疯狂。
该片由奉俊昊指导,由宋康昊、金相庆主演。影片经典的地方我就不BB了,真是因为自己说不好。老实说、当字幕出现时,我是一脸懵逼的。凶手是谁呢?最后怎么样了,你倒是说啊,怎么就完了?我一直看着金黄稻田背景的字幕,就为了等待后面还有没有彩蛋之类的,结果我把字幕看完了...
懵逼之后,我开始回想影片最后,胖警官在03年重返故地时,在第一个案发现场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当时女孩告诉他,不久前也曾看到一个人来到这里。胖警官连忙追问她,“他长什么样子?”
“很平凡的样子”
“怎么平凡?”
“嗯、就是很普通的样子”
胖警官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眶涌上泪水,眼神里装着惊讶、恍悟、痛恨、无助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死死地望着屏幕,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
有人说,如果没有宋康昊这最后十分钟的演技大爆发,那么《杀人回忆》不会有这么成功。
网络上有很多讨论影片中谁是真正凶手的帖子,我好奇地都看了(智商不够,知乎来凑),他们很多人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头头是道,但是为什么导演不在最后直接告诉观众真相?仅仅是因为制造悬疑效果?
其实我们都太过于追根究底凶手是谁,因为观众一开始就把影片贴上了犯罪悬疑类型的标签,可导演却没有掉进这个俗套模式中,它想告诉我们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除了真正杀死受害人的凶手外,无论是社会现实、政府、警方、甚至是每一个平凡普通的群众都是杀人凶手。
在那一个个雨夜里,是我们每一个人联合将这些生命扼杀了。
我们一起将尖刀磨得更加锋利;
我们一起塞住了耳朵;
我们一起闭上了眼睛;
我们一起冲洗掉了那些还带着体温的鲜血;
再一起集体沉默。
默不作声便是帮凶。
这个道理,我们很多人现在才明白。
那些受辱的姑娘,即使最后侥幸存活下来,她们以及她们的家人也绝不会向警方报案,因为根本没有人能真正帮到她们。
这不仅是在上个世纪才会出现的问题,其实在现在却依然屡见不鲜。
我们的法律完善了、科技进步了,可我们的人性并没有进步。
导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避重就轻、更没有选择逃避忽视,而是将这些东西统统还原给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他们对待历史、社会、人性的态度是——致敬、认错、反思。
有不少人说,韩国目前的电影质量已经甩中国电影十年了。听起来有些讥讽,甚至刺耳。
知乎上有网友说道:
“中国电影目前很热闹、很喧嚣,市场貌似很好。但是那不过是八十年代义务小商品市场和乡镇企业红极一时的一次再现。挤压已久的消费势能被泄洪一样排放而已,我们的电影离持续不断提供优质产品而夺取占有市场的日子,还差很远。”
Ps:最近我妈在家整天就在看些抗日神剧。为了让她知道什么才叫有品质的电视剧、什么才叫真正的电影,我像个救苦救难的圣人一样地拿起了遥控器找遍了几百个频道,结果一无所获。所有电视频道,不眠不休地播放着抗日神剧、言情剧、宫斗剧、婆媳剧,电影则是反反复复放的那些译制片,稍微制度大一点、题材敏感一点,涉及到社会政府问题的影片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卡通频道倒是有了些变化,由喜洋洋变到光头强了,还有3D版的大头儿子。
WTF!!!这简直是精神摧残好嘛!
再PS: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国,大人和学校总是禁止学生们早恋,却从来不告诉孩子们该如何正确的对待、处理这种感觉,他们给孩子灌输的就是早恋就是不对的、害人的,甚至是可耻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该早恋的照样早恋,甚至因此畸恋,不早恋的也对早恋产生了恐惧和曲解。在中国成语大会上,因为一个成语——“怦然心动”,现场某位教授说,其实有部非常有名的欧美电影也叫做《怦然心动》,是教小孩子怎么“谈恋爱”的,我觉得每位父母都可以在孩子小时候让他们看看。
我想了想,嗯~是时候给我以后的孩子准备一个影单了,以后他/她的观影史就由我承包了!
全文完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