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103班2011142129韩亚超
(2013-11-26 21:05:41)分类: 2011级1103班 |
克里斯泰勒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中心地理论。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中心地是分布在具有同等土壤肥力、资源均匀分布、没有边界的平原上。在这个平原上,人口是均匀分布的,人们的收入、消费方式以及对货物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2.平原上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即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相隔距离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商店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平原上,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可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3,即由三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这正如教材中所说,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总是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3倍,所以,市场原则下的服务范围系列是:1,3,9,27,81,243,……
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高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低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在市场原则下,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从次高级开始,中心地数目恰好是该级服务范围数与高一级服务范围数之差,也即1,3-1,9-3,27-9,……)
2.按照交通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联结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2,即由四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这样,在交通原则下,每一个高一级的服务范围是低一级服务范围的4倍,服务范围的等级序列是:1,4,16,64,……而中心地的等级序列则是:1,3,12,48,192,……
3.市场和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不同等级的服务范围都是被割裂的,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泰勒提出了按行政原则组织的中心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高级中心地除了其基本的六边形外,还包括了周围6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这样,高级的服务范围相当于低服务范围的7倍,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等级序列是:1,7,49,343,……而中心地数目的等级序列是:1,6,42,294,……
一、
二、
三、
四、
五、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一)概念:
(二)产生的背景:二战以后(20世纪)城市大量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引起许多城市问题,例如交通、居住、生活、环境等;经济活动开始大量集聚;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城市。在这种背景下
(三)目的:为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化
(四)补充几个中心地理论的有关概念
(1)中心地
(2)中心性:
(3)商品服务范围
(4)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二、中心地理论的内容
1、六个基本假设
第一,在一块均质平原上的人口密度和人们的收入分布、对某一货物的需求量处处相同;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即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第五,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商品经营者之间尽可能大的保持距离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任何商品都要服务到整个均质平原,不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
假设结论:
◆消费者购入同类产品=售价+运费(消费者在平原上均匀分布)
◆消费者为降低价格利用最近的中心地
◆同级中心地在区域内是均匀、等距分布的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最大目的就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他认为乡镇的理想分布形态应是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也就是位于六边形的六个角上,而位于六边形中心的那个店,起着管理从属他的6个点的作用。
四、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在西德的国土与区域规划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1965年4月8日西德颁布了《联邦空间整治法》(BROG),其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区居民享受“同等的生活条件”,所谓的同等是指社会资本、就业条件和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某种最低标准
运用中心地和开发轴进行空间整治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措施。因此,区域划分是很重要的一步。在西德空间整治中,各州一般分为如下几种区域类型:稠密区域、农村区域、落后区域和东部国境周边区域等。在这些区域类型内,由中心地和开发轴构成一个网状结构,目的是农村区域的居民以最满意的距离能够到达各中心地,享受到城市的服务,最终实现农村区域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条件达到稠密区域的水平。
五、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2)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这些都为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二)、问题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尽管对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然这种缺陷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的。
存在的问题:
(1)中心地理论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这是一种基于理想状态下的理论研究
(2)忽视了人口的集聚利益
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3)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4)把消费者看作
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六、中心地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我国城镇体系脱胎于农业社会,建国以来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所有的国家建设基本上都以传统城市为依托。因此,我国基本的城镇体系结构一直保持着农业时代的形态。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心地理论在我国才得以广泛承认。
中心地理论的两大“硬伤”
1
&S226;
&S226;
&S226;
&S226;
3
(1)出现了大量新的“居住点”,这些“点”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该区域的“点”虽然比70
(2)级体系的中心(即国土中心,比首都次一级)纽伦堡出现了连绵发展的现象。其连绵地带沿交通线向北、东、南发展。
上述两点说明,昔日的中心地体系早已变迁。德国生产力的进步是导致其城市体系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农业生产实行农场制,平均每个农场拥有3.3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德国的中心地体系还能存在吗?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中心地理论出自
(2)当今城市体系是一个多结构逻辑的复杂秩序,简单的中心地等级结构根本不能囊括今天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3)新的生产力催生出新的集聚结构。为此,我国的城市体系应该具有更丰富的组织形式。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