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103班2011142129韩亚超

(2013-11-26 21:05:41)
分类: 2011级1103班

克里斯泰勒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中心地理论。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中心地是分布在具有同等土壤肥力、资源均匀分布、没有边界的平原上。在这个平原上,人口是均匀分布的,人们的收入、消费方式以及对货物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2.平原上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即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相隔距离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商店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平原上,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可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3,即由三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这正如教材中所说,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总是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3倍,所以,市场原则下的服务范围系列是:1,3,9,27,81,243,……

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高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低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在市场原则下,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从次高级开始,中心地数目恰好是该级服务范围数与高一级服务范围数之差,也即1,3-1,9-3,27-9,……)

2.按照交通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联结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2,即由四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这样,在交通原则下,每一个高一级的服务范围是低一级服务范围的4倍,服务范围的等级序列是:1,4,16,64,……而中心地的等级序列则是:1,3,12,48,192,……

3.市场和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不同等级的服务范围都是被割裂的,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泰勒提出了按行政原则组织的中心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高级中心地除了其基本的六边形外,还包括了周围6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这样,高级的服务范围相当于低服务范围的7倍,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等级序列是:1,7,49,343,……而中心地数目的等级序列是:1,6,42,294,……

 

一、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   中心地理论的内容

三、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四、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问题

五、   中心地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一)概念: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一般指城镇有时也可称商业零售中心

   中心地理论——关于中心地的各种理论(又称为中心地方论)

(二)产生的背景:二战以后(20世纪)城市大量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引起许多城市问题,例如交通、居住、生活、环境等;经济活动开始大量集聚;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城市。在这种背景下 1993 年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W.Christaller)在其博士论文《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提出中心地理论(Centeral Placce Theory)。

(三)目的:为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化

(四)补充几个中心地理论的有关概念

1)中心地

   1)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商品:指在少数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能力(在其服务范围内所具备的功用和所起的作用)

2)中心性:

      中心性:指中心地所能发挥职能的程度

      表示方法: C=B1-B2

      其中C中心性,为供给中心地以外商品的总量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表示中心地自身消费商品的总量

3)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补充区域范围

      下限——门槛值,中心地商品须达到的最小服务范围(提供最少的商品达到的量)

4)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中心商品根据质量、提供商品数量、服务范围分为三类高中低等级,低级货物在很多中心都可以买到,而高级货物只有在少数中心才能提供,所以,正如货物有等级一样,中心地也有相应的等级,中心地在地域上必须排列为有顺序的等级体系,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能提供相应等级的货物和服务,还能提供下一等级的货物和服务,这种中心地服务区为市场区。

二、中心地理论的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中心地的等级层次结构,即城市是其腹地的服务中心,根据所提供服务的不同档次,各城市之间形成一个有规则的等级均匀分布系。

1、六个基本假设

第一,在一块均质平原上的人口密度和人们的收入分布、对某一货物的需求量处处相同;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即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  购买,以减少购物时间和交通费用;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第五,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商品经营者之间尽可能大的保持距离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任何商品都要服务到整个均质平原,不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

假设结论:

◆消费者购入同类产品=售价+运费(消费者在平原上均匀分布)

◆消费者为降低价格利用最近的中心地

◆同级中心地在区域内是均匀、等距分布的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根据均质平原上交通费用跟距离成正比的假设条件,市场区应该是个圆形,但是为了避免市场区的圆形交叉或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市场区最后都转为正六边形,这样既符合市场区弥合的要求,又能达到周长一定,面积最大的要求。(图)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最大目的就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他认为乡镇的理想分布形态应是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也就是位于六边形的六个角上,而位于六边形中心的那个店,起着管理从属他的6个点的作用。

四、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在西德的国土与区域规划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1965年4月8日西德颁布了《联邦空间整治法》(BROG),其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区居民享受“同等的生活条件”,所谓的同等是指社会资本、就业条件和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某种最低标准 。其手段是“点轴开发”。“点”就是指中心地和开发重点,“轴”就是开发轴。其中,中心地是指具有中心地意义的市镇村,开发轴是聚落轴和连接中心地的结合轴。

运用中心地和开发轴进行空间整治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措施。因此,区域划分是很重要的一步。在西德空间整治中,各州一般分为如下几种区域类型:稠密区域、农村区域、落后区域和东部国境周边区域等。在这些区域类型内,由中心地和开发轴构成一个网状结构,目的是农村区域的居民以最满意的距离能够到达各中心地,享受到城市的服务,最终实现农村区域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条件达到稠密区域的水平。

五、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2) 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这些都为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二)、问题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尽管对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然这种缺陷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的。

存在的问题:

1)中心地理论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这是一种基于理想状态下的理论研究

2)忽视了人口的集聚利益

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3)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4)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六、中心地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心地”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因为农村是均匀分布的,为了服务广大农村,中心地才不得不被分成等级并均匀地分布在大地上。克里斯泰勒本人也承认,他所列出的L级中心地(即国土中心,比首都低一级,人口> 50万)体系的人口规模分布“不过是队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人口的大致估计”。

我国城镇体系脱胎于农业社会,建国以来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所有的国家建设基本上都以传统城市为依托。因此,我国基本的城镇体系结构一直保持着农业时代的形态。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心地理论在我国才得以广泛承认。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化进程。工业化阶段的生产特征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农业生产要依靠土地、布点均匀,而工业生产的分工协作根本不允许把生产环节均匀地分布在大地上,也根本不允许把人口均匀、成等级地分布在大地上。因此,用一个旧的空间体系结构套住一个新的生产力体系,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中心地理论的两大“硬伤

 农业基础
    中心地的基本职能是为区域提供商品或服务。在农业时代,农民依靠土地进行生产,所以农村或农庄分布比较均匀,这也是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区域均匀)。

&S226;        因此,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小中心地(M 级,即集市)需要均匀分布。

&S226;         但是,一旦城市化迅速推进,农民的数量就将急剧减少(例如,德国农业人口现在仅占总人口的2%左右),如果那些少量的农民可以不 在农村居住,区域(指中心地以外被服务的地区)人口的理论极限值可以为0,那么这实际上已经导致中心地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存在了。

&S226;        试问:若传统农村(农庄)不复存在(即理论人口为0),那么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又为谁提供服务呢?没有了服务对象,中心地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便存在,也仅仅是为自己服务,也就没有必要采用著名的六边形模式,因为无须再争夺区域了,那些中心地便可以随便分布了。由此导致各级中心地或者没有必要存在,或者六角形关系崩溃,无论如何,都会导致整个中心地体系的崩溃。

 

&S226;         单一体系
       
中心地理论仅仅考虑了“服务”体系,而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仅有“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服务之外,“生产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布局决定人口布局,工业生产导致人口集聚,工业生产的复杂性也导致人口分布的复杂性,人口分布的变化直接导致服务体系(即中心地体系)的变化,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简单的均匀体系。

    
一些学者早已提出了对中心地理论的质疑。例如,1958 年,贝里和凯里森)指出:由于不同的中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中心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因此,贝里及其同事认为无法证明等级体系的存在。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绝非是一个单一的中心地体系就可以囊括的。例如,生产协作关系,就不同于中心地的等级嵌套结构。还有货物流通体系也不一定与中心地体系相吻合。可以说,每一个专业性的功能点,都对其他点提供服务。因此,每一个点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服务网,这使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级体系可以描述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变迁,整个城市体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即所谓的社会变迁 因为城市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复杂性;2)变化性。

 .克里斯泰勒研究的中心地理论体系来自30年代的德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存在的种种局限也相应的暴露,比如在克里斯泰勒当年所研究的中心地地区,如今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

(1)出现了大量新的“居住点”,这些“点”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该区域的“点”虽然比70 年前“中心地”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其分布方式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了”,这些“点”的平面规划形式是郊区化的产物(西德在20 世纪60 年代经历了郊区化),而郊区化另有自己的一套空间规则—圈层结构,它与中心地体系并不相同。

(2)级体系的中心(即国土中心,比首都次一级)纽伦堡出现了连绵发展的现象。其连绵地带沿交通线向北、东、南发展。

上述两点说明,昔日的中心地体系早已变迁。德国生产力的进步是导致其城市体系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农业生产实行农场制,平均每个农场拥有3.3 个劳动力,农业人口从1980 年的 305 万减少为1995年的220万,仅占总人口的2.5%,由此使中心地的底层失去了支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则无疑是形成莱茵鲁尔工业区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德国的中心地体系还能存在吗?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中心地理论出自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的农业地区,它已不能适应今天变化了的生产力背景。
(2)当今城市体系是一个多结构逻辑的复杂秩序,简单的中心地等级结构根本不能囊括今天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3)新的生产力催生出新的集聚结构。为此,我国的城市体系应该具有更丰富的组织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