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苏店镇形成发展动机及未来发展 1103班赵怡芳
(2013-10-08 22:59:02)
标签:
发展方向杂谈 |
分类: 2011级1103班 |
苏店镇地处长治县北端,与长治市接壤全镇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为51平方公里,2600公顷耕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着便利的交通,有长陵公路、长晋二级路、苏壶公路、长晋高速路纵贯全镇。有悠久的历史,1962年设苏店镇公社,1984年建苏店镇。人口稠密,下辖苏店村、南董村、郝店村、南庄村、东贾村、西贾村、庙后村、庙上村、北天河村、南天河村、小坟上村、东申家庄村、西申家庄村、义堂村、看寺村、辛庄村、冯村、司马村、王董村19个村委会。全镇主要以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工业三产服务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苏店城镇最基本的动力是:1. 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形成的。2 城乡间以及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未来发展:今后我县将形成以“一轴两区”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高标准抓好“城郊县”向“大城市”的转变。其中“两区”之一就是以“五纵十横”城市道路为框架,将县城以北全部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新市区”。我们苏店镇处于“新市区”中部片区,城镇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将紧紧围绕“百镇建设工程”示范镇建设任务,以“两园三带”为中心,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打造商贸重镇、物流大镇和宜居城镇。“两园”即: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长治县教育园区;“三带”即长陵公路(商贸带)、城际快速通道(楼宇经济开发带)和东外环路(休闲农业观光带)。在田园宜居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力求实现人口集聚、土地集约、资源共享和产业发展的多赢格局。对全镇19个行政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历史因素、产业条件、群众基础等各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汇总,将苏店镇19个行政村整合为5个中心村:分别是苏店村(包括南天河、北天河、小坟上、苏店);贾村(包括东贾、西贾、庙后、庙上);南董村(包括南董、南庄);申家庄村(包括西申家庄、东申家庄、辛庄、义堂);郝店村(包括郝店、冯村、看寺、王董、司马)今后,我镇将以县委县政府 “一轴两区”、“一城五镇”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托,以新区开发、旧村改造和中心村整合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更好地加快田园宜居城市建设进程。设施现代农业基地建设。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镇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建设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截至目前,依托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东贾村建成了千亩蔬菜大棚及智能育苗大棚,智能育苗大棚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苏店镇以项目推进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快马加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推进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苏店村田园宜居城镇建设、西申家庄中心村和神农生态园二期工程、东贾村智能育苗大棚二期工程和农业科技专家楼、小坟上村百亩规模种植园、冯村、郝店、王董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北天河村农家乐开发、镇文化站建设、看寺村正觉寺修复工程、郝店村新村规划建设项目、南董村迪渊驾校、中医院建设十项重点工程分别落实责任人,实行领导干部包项责任制,镇、村两级干部各负其责,尽量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人具体操作的工作格局。确保项目进展顺利。同时,党政领导班子定期召开会议,针对各阶段工作完成情况,分析探讨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工作制度、项目信息通报制度、项目考核制度、安全事故处理制度等,使制度深入人心,通过健全制度建设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建好每一个项目,使重点建设项目真正成为惠及百姓利益的民心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明确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二是严格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检查,加强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确保了检查无缝隙、监管全覆盖。三是逐级建立健全了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镇政府挂牌督办。四是加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对不能及时参加培训的企业和人员,将停止其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该镇上下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监管格局。
未来五年苏店镇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讲开去:一、狠抓项目落实,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站在为全镇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强基础的战略高度上,创优服务环境,提供一流服务,确保各项工程建设顺利施工。同时,依托长陵公路、城际快速通道、东外环路、二级路和207国道在我镇形成“五纵五横”网状交通网络,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司马矿区,大力发展运输、维修、餐饮、小商品批发等行业,真正把苏店镇打造成“城市带” 和“产业带”,切实发挥项目建设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为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二、做特农业产业,全面发展设施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业产品优质化、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布局合理化、农业投入多元化”的思路,积极发展设施现代农业。继续深入推进“东林中菜西粮”战略,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并深受农民欢迎的结构调整新路子。东部即东外环公路以东4个村,充分利用“农户加基地”的模式实行山地造林工程,大力发展果树林、核桃林、花椒林等经济林,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进一步拓宽东部沿山广大村民的增收渠道。中部即东外环公路以西、快速通道以东依托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充分发挥东贾村千亩蔬菜大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继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增加大棚种植的科技含量和种植品种。并投资新建省内最大的连栋温室和蔬菜保鲜库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奋力打造上党地区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西部即快速通道以西8个村在继续完善王董村土地塌陷治理工程试点的同时,借鉴和推广司马、义堂等村的经验,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高效农业,使农业种植品种结构与市场接轨,向园区靠拢,朝高效发展,实现传统种养农业向设施现代农业脱胎换骨的转变。三、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市区”建设步伐。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要由24%提高到70%以上,形成以“一轴两区”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高标准抓好“城郊县”向“大城市”的转变。其中“两区”之一就是以“五纵十横”城市道路为框架,将县城以北全部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新市区”。我们苏店镇处于“新市区”中部片区,将以教育园区和农业物流园区建设为中心,带动我们苏店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围绕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科学规划,积极编报、争取项目,科学制定好以苏店为中心的“新市区”中部片区城市化建设规划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首先要做好苏店镇田园宜居城镇建设:1、把西申家庄村、郝店村以及东贾村旧村改造工程与城际快速通道、东外环公路及沿线楼宇经济开发、商贸流通市场建设融为一体。2、依托北天河觉光寺、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等旅游资源在北天河村开发集餐饮与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建设。3、积极运作辛安泉水和天然气引接工程,最大限度地造福沿线居民。4、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创业,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来我镇投资兴业,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和形象,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四、拓展升级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黎都旅游名镇。在继续做好五龙山、看寺村正觉寺、南董村黄梅寺、王董村祖师庙、北天河觉光寺、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等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开发神农生态种养示范园、东贾村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大棚,王董村生态修复景区,努力搭建一个融佛教文化、红色教育、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游发展框架,形成“古色+红色+绿色+特色”的朝阳旅游产业。同时,从保护非物质文化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角度出发,发展壮大看寺、义堂八音会、苏店高跷队、东西庄秧歌队、南天河、南董威风锣鼓队等民间艺术,加强东申家庄村民俗文化载体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农民书屋工程,普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明创评活动,培育淳朴向上的良好乡风村风,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我镇的对外知名度,加快文明发展步伐
苏店镇小城镇发展的构思和目标。一、产业支撑。我们将紧紧抓住“百镇建设示范镇”建设的历史机遇,以“两园三带”为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两园”即: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长治县教育园区;“三带”即长陵公路(商贸带)、城际快速通道(楼宇经济开发带)和东外环路(休闲农业观光带)。二、城镇格局。一轴:是指依托长陵公路商贸氛围形成的南北向城镇经济发展轴;两带:是指沿海棠路、中学路形成的教育、商贸服务带;六组团:是指镇区中部的1个公建组团,东西部的3个居住组团,东部的绿地组团和南部的物流组团。三、人口集聚和建设目标苏店镇正在开展旧村改造和中心村建设工作,至“十二五”末,镇区规划人口为3万人,镇区占地2.34平方公里。长陵公路以东,依托农产品物流园区、教育园区形成苏店、东贾、南董三个居住集聚区。城际快速通道以西以西申家庄村为集聚区有序将辛庄、义堂、看寺等九个村纳入中心村建设,集聚人口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