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2014-03-26 20:40:58)
分类: 教育教学

根据九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成绩的具体分析,我清楚地看到本届学生基础差,进而造成理解和综合实践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理想和学习目标的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时间的紧迫和任务的重大,促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思路和方法,有效地投入到中考的复习中来,初三教学时间短,各门功课都将进入总复习阶段,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但是语文学习又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那么怎样在较短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取得较大突破呢?为了减少语文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我准备按以下计划进行复习:

一、复习总设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复习指导用书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必须在2月底结束新课,以保证复习阶段有足够时间夯实基础并适当提高语文能力。

二、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及对策:

1、底子差,语文积累贫乏,语文视野狭窄,语文基本知识零散,不成体系。

2、缺少学习动力,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

3、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写作功底差,书写脏乱差。

4、学习知识死板,不能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学科术语解决相关问题。

据我校学生实际特点,应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指导。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适当多做思考难度大一些的练习,防止学生学习浮夸;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练习的难度小一些,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复习。

三、近些年中考语文试题命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山西省人会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稳中有变,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的原则,试卷依然分为“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和“作文”三大板块。

四、复习时间及内容安排:

从三月份开始就将正式转入了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结合学生特点和现状,我计划进行三轮比较系统的复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轮复习:(31日—415日)分册复习

    本轮复习注重以本为本。即从课本入手,分册复习。侧重对教材中的字词、作者作品、古诗文理解背默、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复习。同时针对每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辅之以练习检测题。努力做到准确全面,不留死角和盲区。

第二轮复习:(415日——515日)分类复习

1、语言积累专题方面包括:词句、标点、仿写、对联和标题、概括消息、经典诗文默写、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2、阅读专题: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3、作文指导

第三轮复习:(515日—620日)

    本轮复习为模拟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阶段。在本轮复习中,除了尧都区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几次模拟考试,我本人也将精选历年中考题中的经典题例,进行大规模的练兵。通过练兵,开阔学生视野,积累应考经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下中考命题趋势,不打无准备之仗。

2、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和每一节自习。合理安排复习进度,正确制订复习策略,既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课堂的紧凑高效。

3、练兵注重针对性,不搞一刀切,不搞题海战术。不在偏题、难题、怪题上花费太多功夫。

4、面批与全批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查找知识遗漏之处和难点弱点,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优生的辅导工作和中差生的转化提高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6、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确保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昂扬斗志和不懈动力。

7、自复习之初开始,就要求学生备好、用好笔记本和错题更正本,做到心中有数,日有所得。

周次

   

1--4

整合内容,完成新教材九年级(下)的教学内容

5

七上复习

6

七下复习

7

八上复习

8

八下复习

9

九上复习

10

九下复习

11——15

语言积累专题(一):字词句、标点、仿写、对联和标题、概括消息等

语言积累专题(二):经典诗文默写、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阅读专题:(一)文言文复习专题

阅读专题:(二)说明文复习专题

阅读专题:(三)记叙文复习专题

阅读专题:(四)议论文复习专题

作文指导

16--17

复习小结,巩固训练

18--19

中考模拟训练,查漏补缺,答疑解难   

20

中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