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的诞生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田汉(与聂耳
《国歌》的诞生
蔡
1
田汉坐在1935年2月中旬的暗夜,坐在上海山海关路安顺里11号家中。
放下手中的毛笔,看着面前那十余页旧式十行格纸,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
这位37岁的戏剧家兼诗人,是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了,自从去年底领下为电通影片公司写一部电影的任务,便一直沉浸于构思与创作之中。
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在抵抗日本侵略的关键时刻,他用笔喊出了一个民族痛苦和愤怒的呐喊。
那十余页竖写的十行格纸,写的正是电影的故事梗概。
剧本初名为《凤凰的再生》。最后一页,正是它的主题歌——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
它面对着民族的灾难,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它代表着人民的意志,表达了不屈的精神。
它凝聚着同胞的力量,发出了救亡的号召。
本来,田汉是准备把歌词写得长一些的,因时间匆促,就此搁笔交稿了。
随即,在国民党当局的大搜捕中,他因“赤色宣传”被捕,后被解往南京。
稿子由夏衍把故事梗概写成电影台本,改名《风云儿女》,电通公司当即开拍。
2
——聂耳得知此事时,马上找到夏衍,主动表示了决心。
这位云南青年是音乐的天才。早在两年前,就由田汉介绍,夏衍引领,在红纸剪成的镰刀铁锤的旗子下,宣誓加入了共产党。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与田汉合作了。《渔光曲》《毕业歌》《扬子江暴风雨》都是他们的杰作。
聂耳拿到歌词后,两天就写出了曲谱的初稿。
《风云儿女》剧组一片欢呼,聂耳却还不够满意。
走在路上,他琢磨着。走在楼梯里,也在哼着:“前进!进!”
引得听到脚步声的房东,也笑着说“前进,进,回来了。”
这时当局也在追捕这位红色音乐家,聂耳只好到日本避险。4月,从日本寄回了曲谱的定稿。
曲谱的标题,写着《进行曲》。夏衍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1935年5月,《风云儿女》在全国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在片头与结尾两次响起。
一下子响遍全国,并传遍世界。
在日本札幌的小旅馆里,聂耳从收音机里收听了《义勇军进行曲》,一听到歌曲开头的小号与鼓点,就忍不住嚎啕大哭。
可惜,这位23岁的天才音乐家,7月17日在日本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3
这年7月,田汉出狱,为聂耳不幸溺亡而悲痛不已。
同时他欣喜地发现,聂耳把歌词中的“飞机大炮”改成了“炮火”。
“前进!前进!进!”也是聂耳的贡献。
田汉认为聂耳的曲子充溢饱满的政治热情,一些很难驾驭的长句处理得爽朗明快,自然有力。
简单有力的音节,最好地表达了千万人的心声。
《义勇军进行曲》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像大火一样席卷了神州。
全中国都在唱,全民族都在唱,这不就是国之歌吗?
在血与泪中唱,在炮与火中唱。在歌声中站起了一个民族,在歌声中升起了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982年,全国人大作出决议,正式将 《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004年,全国人大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进了《宪法》
多么好呀!《国歌》,我们热爱你,我们歌唱你!
国歌,象征民族精神,代表人民意志之歌!
国歌,历经艰难忧患,记载光荣历史之歌!
国歌,鼓舞反抗侵略,激励爱国热情之歌!
国歌,牢记居安思危,心中警钟长鸣之歌!
国歌,中国人民的幸福之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歌!
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8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