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渔鼓情

标签:
散文 |
分类: 公开文章 |
渔 鼓 情
(《广西日报》2024-09-03 )
蔡 旭
回到阔别多年的桂林,与一批桂林文化界老友相聚。这群人中大多是相识逾40年的老友,久别重逢自然非常高兴,而更让我开心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桂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李蔚琛,特地给我带来了一本书。她说,这本《赵谦声乐作品选集》中,有我作词的两件作品。
赵谦?我一听喜出望外,他是我失联36年的老师加好友呀!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发现选入我的第一个作品,是童声齐唱、合唱《我们爱听叮铃铃》。作词者署着我的名字,原来这是我在报上发表的一首散文诗,赵谦老师把它改写为歌词的格式又配了曲。
另一个作品是桂林渔鼓《叔叔望着红领巾笑》,这事说起来话就长了。
我不禁回想起与著名作曲家赵谦老师40多年前的交往,一股激动与感恩之情涌上心头。
20世纪70年代,我在广西平桂矿务局工会宣传部工作,主管文艺宣传与职工写作,业务之一是为平桂局业余文艺队编写节目。平桂局位于桂东北山区,民间最喜闻乐见的演唱形式就是桂林渔鼓、广西文场。我写了不少渔鼓、文场节目,在梧州地区、广西全区的会演中接连获奖。
1982年1月,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桂林渔鼓的唱词《叔叔望着红领巾笑》,写的是一个小姑娘用自己积蓄的零钱支援灾区,到邮局汇款时与营业员叔叔发生误会后得到支持的感人故事。这时,广西曲艺代表队正准备节目要去参加全国曲艺调演,我这个作品意外被选中,我也加入了代表队创作组,来到南宁参加排练。这个节目的编曲任务,由广西艺术学院老师赵谦、田中林担任。这是我和赵谦老师正式合作的开始,而那时我也没有想到,这个节目能一炮打响,我与赵老师的合作取得了开门红。
1982年3月,全国曲艺调演在江苏苏州市举办。我们节目的主唱是熊秀芬,她充分发挥了桂林渔鼓一人多角的特色,一会是红领巾小姑娘,一会是营业员叔叔,一会是事件的讲述者,说得头头是道,唱得有声有色,演得活灵活现。演出大获成功,观众的掌声一阵接着一阵。最终,《叔叔望着红领巾笑》这个节目获得了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8年在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评选中,熊秀芬、赵谦、田中林和我凭借这个节目又获得了这个广西文艺最高奖。
1982年之后,我调到南宁工作,和赵谦老师的交往更加频繁与方便,得到的指导与帮助更多,我们的合作也不断有了更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作品有渔鼓《帮忙帮到自己家》,写的是工厂年轻人的爱情及工会大妈热心助人的喜剧;渔鼓《陈毅戒烟》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魅力;渔鼓《两地婚礼》写解放军战士为参加抢险放弃婚礼后又得到圆满解决的故事;还有渔鼓《珠宝姑娘》《鱼塘月夜》《致富对手赛》等。文场则有《寒夜的干杯》,抒发了宋庆龄在上海举杯遥祝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欣喜心情。这些由我作词、赵谦编曲的渔鼓、文场作品,大多由当红的广西青年歌唱家唐佩珠演唱,几年来由广西电台传播到广西各地,《寒夜的干杯》还走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撒播到全国千山万水。
那些年,我经常坐在赵谦老师狭小的客厅兼书房里,聆听他的指教,交流创作心得,探讨新的写作题材。尤其是一起收听我们心血凝成的作品,当收音机里放出绕梁不绝的乐声时,心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我常常想,能够遇上赵谦这样的老师兼朋友,真是我的幸运啊。
赵谦教授以琵琶演奏家出道,一专多能,除了从事器乐教学外,还创作了大量声乐和器乐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民族风格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多次获得全国和自治区奖项,为繁荣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8年8月,我调到海南工作,自此与赵谦老师一别三十余年。虽无法互通音讯,却是不时想念。这次回桂林得到了他的信息,马上接通了电话,当话筒中熟悉的声音传来,他可敬可亲的音容笑貌立即映现在我的眼前。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令在场的老友们也感叹不已。
赵谦老师与我都已退休多年,现在又远隔两地。不过我与他相约,一定还会见面,那时我要向老师当面表达几十年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西工人报》副总编、《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8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