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日报》:我与《北海日报》40年的情谊

标签:
散文 |
分类: 公开文章 |
40年的情谊 |
|
蔡
(《北海日报》2024年7月11日) |
《北海日报》创刊40年了。对这份报纸,我衷心感激。作为一个作家,我有幸得到《北海日报》的扶持与帮助,也整整40年了。
我的作品第一次登上《北海日报》,是1984年10月15日。其时报纸刚创刊半个月,报名还叫《北海报》。拙作题为《北部湾新景(散文诗二章)》,是当年上半年到北海采风的收获。其中的《海鸥绕着钻井飞》写的是第一次看见海上石油钻井的喜悦心情,另一章《宽广的小房》写了生活在钻井平台上的石油工人胸怀大海的壮志豪情。
当时,作品能发表在《北海报》对我的鼓舞很大,我接着又投去了同样是写大海的《潮韵(外一章)》,很快也在10月29日副刊发表了。接着,在1985年2月9日发表了《大海与水兵》,1986年1月24日发表了《山花两朵》。
我的《海思(外一章)》1986年4月14日发表时,报纸已经是《北海日报》了,副刊也有了“海滩”的栏目名,编我文章的是韦照斌。他不但精心修改我的习作,还帮我提炼文章标题,让我得到了进步与提高。
1986年,我在《北海日报》上发表了《这一枚贝壳》等6组共12章散文诗。值得一提的是,6月20日《医院即景》和8月6日《画眉二章》,竟用了我亲笔写的手写体标题。一个作者得到如此“待遇”,心中的感动及对这张报纸的感恩,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1987年,我在《北海日报》刊出了《大海的波纹》等2组4章散文诗。这一年,我参与组织筹备的广西散文诗学会在北海举行成立大会,得到了时任副市长蒙国彦(即小说家、诗人杨彦)的大力支持,《北海日报》对此作了报道。我们很感谢北海对广西散文诗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1988年上半年,我在《北海日报》上发表了3组6章散文诗。同年8月,我调离广西到海南工作,除1991年应邀回北海参加第一届珍珠节外,便再没有机会到北海采风了。但是,《北海日报》仍然对我给予扶持,多次发表我的作品。
后来,我因忙于《海口晚报》编务,我写的作品不多,也就没有向《北海日报》投稿。直到2017年退休后我重新执笔写作,我想到应该向曾得到过许多恩惠的《北海日报》报到了。“回归”《北海日报》的“报到之作”是2017年2月9日的《生活的简写(7章)》。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2018年12月18日《北海晚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的长文《我的散文诗之路》,让我有机会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在散文诗之路上艰辛跋涉的历程,以及我散文诗创作的成果、主张与追求,倾诉了我对生活与对文学的爱。
这篇文章,我情不自禁地用近似流水账的方式,罗列了40年来《北海日报》对我的扶持与指导。我想,这40年来我在创作上的成果、收获与成长,是与《北海日报》联系在一起的。饮水思源,一曲《感恩的心》顿时在我心中响起。我真想有一天,回到久别多年的北海,走进北海日报社,向新老编辑表达我深切的感激之意。
蔡旭,1946年生,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西工人报》副总编、《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有散文诗集38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