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晚报》:河内三十六街(外一题)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河内三十六街
(外一题)
蔡
(《湛江晚报》2024年5月14日)
坐在三轮车上,去游河内三十六古街。
这是与国内不一样的三轮车。双人座在前头,踩车的师傅在后头。
让游客看得更广,看得更清,看得更爽。
这是河内的老城区,老得1000岁了,但又活着,活得很青春。
说是三十六古街,有人说是三十六条古街,有人说是三十六行古街。
据说古时有三十六种行业,相关的物品会密集聚在一条街上。米街,丝街,纸街,花街,鞋街,画街,果菜街,衣帽街,金银街,珠宝街,卖的是各种民生物品。
现在三十六街还在,很老了,很狭窄,却洋溢着现代气息。
主要的是咖啡店、啤酒店、河粉店、水果店、小食店、各种艺术品店,如漆画、刺绣、丝绸制品,还有圆锥形帽子。
坐在三轮车上,在叮当响的铃声中,我穿过了纵横交错的三十六古街。
感同身受地,与街边围着小桌子坐在小矮凳的人们,一起品尝着美食。
同穿着流行色讲着流行语的各国游客一起,顾目四盼,留连忘返。
就这样,我跟随三轮车,穿过了河内的人间烟火、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穿过了它的千年历史。
穿过了,这座城市的魂。
越南橡胶鞋
这就是在许多人口碑里相传的橡胶鞋。
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
同许多高贵的奢侈品、珍稀品、特产品一起,摆在免税店的货架上。
让我眼前一亮。
这些黑鞋面白鞋底的橡胶凉鞋,牵引我的眼我的手,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
眼告诉说,耐磨,耐用;手告诉说,很软,很弹;脚告诉说,很舒适。
这些出自橡胶原产地的物品,简单而又朴实。
想到当地人就是穿着它,踏平了热带丛林的坎坷,穿越了漫长雨季的泥泞。
也会伴着我,顺利地穿过风雨兼程的岁月。
我高兴地掏出了12万越南盾,说起来很多,其实很便宜,也就30多元人民币。
从盛产橡胶的国度,当然要带回一些作为特产的橡胶制品。
许多人少不了从越南带回来热带风味的美食。
当然也很好,不过很快就会吃完了。
我一穿上这双橡胶鞋,如同带着一件纪念品。
那么耐磨耐用,可以让我长久地回忆起那些与异国风情在一起的景物、人物、事物。
那些值得回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