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端新闻】我的老乡冼夫人(六章)

(2024-01-26 11:42:12)
标签:

散文诗作品

分类: 公开文章

【顶端新闻】我的老乡冼夫人(六章)

我的老乡冼夫人

(六 章)

  

 

冼夫人
  
   一个活了1400多年的人。
   从南北朝活到现在。
  还要同时间一起,与时俱进地活下去。
    
  一个四海为家,四海有家的人。
  在粤西、海南,直至东南亚,到处有她的住所。
  仅在海口,就有4处的房产证上,登记着她的姓名。
    
  一个也可称作万世师表的人。
  一千多年了,一直在开坛讲课。
  一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课程,常讲而常新。
    
  一个亦神亦人的人。
  千秋不息的香火,供着岭南圣母。
  当代伟人周恩来,称她为“巾帼英雄第一人”。
  她又被故乡叫作女儿,被不同年轮称为慈祥的奶奶或可爱的母亲。
    
  一个来自我的电白老家的人。
  我很荣幸,一出生就天然地与她成了老乡。
  我从小就认识她。
  不巧的是,她的真容,我从未见过。

    (2010年)

 

冼夫人故里

【顶端新闻】我的老乡冼夫人(六章)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一条小村的名气,也是如此。

一位“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出生,照亮了山兜丁村的历史。

我慕名来访,可惜迟到了1400多年。

娘娘庙还在。隋朝的,唐宋的,明清的,一层层砖石,垒出了屡毁屡建的不同的年代。

只有雷同的香火照样点燃。

谯国夫人墓还在。出土文物与世代典籍的相互印证,让国务院的大红公章,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作了鉴定。

让一些纷争落叶般无奈地飘散,让尘埃落定。

驮过巨碑的赑屃石还在。尽管已断成半截,仍以3000斤的体重,显示着它的分量。

证明了历史的无法搬动。

即使迟到了1400多年,我仍然领到了“老乡”的名份。

显然是沾光了。不过不是我自己讨来的。

应属天注定。幸运的我,也出生在同一个县份。

谁也无法改变。

    2010年)

 

别小看这块石头

 

 

      这块雕成赑屃(bìxì)的石头,只剩半截了;这块石碑底座还在,碑已不见了。

      啊,别小看了这块有来历的石头!

      它仅存一半也长达四尺,连插入碑榫的方孔也纵横盈尺。

      据知,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配赑屃驮碑。岭南两千年的史册上,如此显赫者能有几人?

      它卧在粤西电白山兜之原。身后是“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面前是“娘娘庙”。

      它的主人,正是“岭南圣母”冼夫人,正是“巾帼英雄第一人”!

 

      啊,别小看了这块有故事的石头!

      一千四百年的风云变幻,全收进它的眼底。

      初时的鼎盛香火,后来的飞来横祸,再后的万民敬仰,它都一一见证。

      只不过,一千三百多年中它是在烂泥坑荒草丛见证的。

      在冼夫人的五世孙被冤灭门时,赑屃也被砍头了。

 

      啊,别小看了这块会说话的石头!

      在别处来争冼夫人故里时,这块石头又挺身而出。

      它同历代古籍的记载,同出土文物的发掘,同冼氏墓娘娘庙相互印证。

      据说甚至还有人想把它偷运出去。可是它太重了,只剩半截,也有三千斤。

      现在它坐在一间亭子里告诉游人:赑屃是无法搬动的。

      它也在告诉着:历史无法搬动。

20087月)

 

水东冼夫人铜像

【顶端新闻】我的老乡冼夫人(六章)

      我赞赏这一个铜像。

      啊,凯旋荣归的冼夫人回到她的故里电白,就在县城水东风景如画的东湖畔,停下马来。

      听得出轻轻喘息的战马,“得得”地踏着碎步。

      面向大海遥望中原的冼夫人,转过身来,向前来欢迎的父老乡亲,双手作揖。

      英姿飒爽的冼夫人!

      慈祥可亲的冼夫人!

      啊,不只有“征服”与“平定”,不只有杀气腾腾与威风凛凛。

      更有那睿智的明眸,可掬的笑容,扬袖拂来的春风。

      更有她带来的和蔼、和睦、和谐与和平啊!

      我赞赏这一个铜像。

      不仅赞赏报国英雄的威武,更赞赏山兜女儿之娇嗔,岭南母亲的博爱。

      如此可尊可敬,如此可爱可亲,这才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

20084月)

 

一块布纹瓦的碎片

 

一块瓦片,混迹在晏宫庙前山坡的泥土中,拨开残砖碎瓦,同我相见。

它的凹面隐约显露的布纹,点亮了我的惊喜。

用水沐去它尘封的脸面,清晰的麻布印迹,露出了它的真容。

识货者告知,这正是隋唐年代的布纹瓦的碎片。

看来,它曾坐在隋末唐初,冼夫人孙辈所建的诚敬夫人庙的殿顶,阅尽了千万人对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崇敬。

又在武则天对冯洗家族抄家毁城的浩劫中,沦落泥土,埋没了一千多年。

据说霞洞一带的村落、山坡与田野,到处有布纹瓦的踪影。

诉说着从南北朝到隋唐,冼夫人的夫家冯家村兴衰的命运。

我手中的这片瓦,即使不能瓦全,碎片中也坚守着布纹的信念。

在历史的烟尘中,也不隐姓埋名。

功盖岭南的冼夫人,圣母的声名早已恢复千年。

这块与她一起蒙冤的碎瓦,或迟或早,终于也有重见天下的今天。

我拿着这片布纹瓦,同历史合影,让历史见证。

世事再难料,真相也会翻身。

201310月)

 

特别的冼庙

【顶端新闻】我的老乡冼夫人(六章)

这里的庙堂上,竟坐着两个冼夫人!

这是电白霞洞的冼太庙,名叫晏宫庙,又名诚敬夫人庙。

全世界的冼太庙敬的都是一个冼夫人,为何这里敬的是两个?

这一点,我是在这里长大的,从小就听人讲过。

就在晏宫庙山下,有一条大村,是当年住着冼夫人家族的“冯家村”。近几百年,村里住的是主要是两大姓,一为姓崔,一为姓王。

每逢正月十七冼夫人纪念日,是要“跑公”的,即抬着冼夫人神像巡游。只有一座神像,而两姓人都要敬,怎么办呢?

那就敬两座神像,一姓一座吧。

于是,与众不同的晏宫庙里就坐着两个冼夫人。

一到正月十七“跑公”时,崔姓人抬一座,王姓人抬一座,在锣鼓喧天万众欢腾中奔跑,看谁跑得快。

看人坡上人山人海,两座大戏台在唱对台戏,四面八方的人来赶庙会,这是一个狂欢的节日。

 

时隔多年,我又回到这里瞻仰晏宫庙。

心想特别的冼庙,有特别的含意。设两个冼夫人,有双倍的敬意。

应该感谢他们,留下这样特别的故事,这样特别的习俗与传统。

的确,这样的冼太庙,是世上唯一的一座。

作为“冯家村”的后来人,他们有这样的智慧。

当然,他们也有这样的资格。

20232月)

(【顶端新闻】2024年1月26日)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