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晚报》:肇庆留影(三章)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肇庆留影
(三
蔡
(《湛江晚报》2023年12月7日)
同宋城墙上的小草合影
正要登上肇庆古老的城墙,却被一片青葱的颜色牵住了我的脚步。
城墙上怎会有这么一大片可爱的小草?
密密麻麻,鲜嫩夺目,在城墙上挂上了一幅绿色的地毯。
城墙太老了,它是北宋始建的。近1000年的风吹雨打、水冲火烧,它屡毁屡修,历朝历代的砖石,告诉着它的苦难与坚强。
这些小草,就在宋砖旁挤出来,从明砖旁冒出来,从清砖缝中钻出来。
从灾难中,从曲折中,从历史的风雨兼程中走过来,一年年一代代地生生不息。
给灰黑色的城墙,添上鲜艳的青春。
给厚重的史册,添上新生的活力。
我不由得把身影定格在这里。
我要同城墙合影,同小草合影。
同一座城市合影。
坐在七星岩洞中最佳处
“此中大有佳处”。
这是肇庆七星岩石室洞中众多的摩崖石刻中的一句。
此地当然是大有佳处了。
外面,是叶剑英元帅诗中“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的人间仙境。
洞内,有如梦如幻的溶岩,有轻舟飘荡的湖水,一个天然的宫殿。
更有唐朝以来330多题摩崖石刻,那是1000多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与书法的宝藏呀。
就在“此中大有佳处”旁边有一石窟,里有一张雕着莲花状的石凳。
我踏上石头垒起的石阶,攀上平台,在莲花宝座上静然坐下。
一时沉浸于身在福中之感。
我写不出可以传世的诗句,更没有值得收藏的墨迹,无此资格在洞中崖壁留下一丝一痕。
不过,我可以把自己留下来。
以身旁的“此中大有佳处”为注解,留下我沾着福气、沾着仙气、沾着诗气的身影。
这就够了。尽管只有我自己看到,只是我自己知道。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留下来。
那些垒起的石头,就是方便人们攀登的。
我还扶着一个犹疑中的小孩,让他如意地登上平台,坐上莲花宝座。
是的,所有期待生活在佳处的人们,只要有此想头,都可以——
身在福中。
到米仓巷访包公井
到了肇庆,我当然要去看包公井。
北宋年间,包拯在端州郡当了三年知事。为了改善居民饮水卫生,根治瘟疫,他开挖了七口井,后人称为包公井。
快1000年过去,七口井只留下两口了。据知在全国,包公井也只有这两口。
其中一口在米仓巷,即当年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
井在一间空屋内。门锁着,我透过窗口能看到。
井口呈圆筒形,约半米口径,青石砌成的井壁。
当年井水清冽甘滑,近年尽管不用了,据知也不会变质。
虽然很简陋,难免很破旧。
很意外,又很实在。不过,这样也挺好。
粗糙的是事实,朴素的是历史。
包公挖井不需要富丽堂皇,尽可见他的为民之意。
群众闭门上锁是为了保护,不影响千年感恩之心。
史迹的价值,文物的珍贵,不就在于它的真实吗?
即使为它建一个花园,辟一个广场,造一个展厅,它的价值与意义也不见得比原来就增添几分。
如果以此建一个包青天的廉政教育基地,有这口井的本身,也不会逊色。
其实,说到廉政与教育,关键在于实质,在于行动。
我们都见过一些变了质的人,他的腐败,并不在于喝不喝过不变质的水。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