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诗精粹》:2023蔡旭散文诗月历(上,六章)

(2023-06-20 21:35:03)
标签:

散文诗作品

分类: 公开文章

2023蔡旭散文诗月历

(上,六章)

(《散文诗精粹》2023年6月16日)

 

最帅的是光膀子的人

《散文诗精粹》:2023蔡旭散文诗月历(上,六章)

一群光膀子的人!

大年初在海南文昌的海边,这些大哥大叔,齐刷刷脱下了衣服,这是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

就在刚刚,一男孩玩耍时,掉下了礁石间的海浪中。父亲下去救人也被困住。

礁石太滑了,根本无法依靠。海浪太大了,人都站立不稳。

一个个海浪打上来,一次次把人打翻。

情况危急,海浪随时可能把人卷走。

这孩子扒着石壁吓得哇哇大哭,父亲一边安抚,却又急得束手无策。

在这危急时刻,一男子在岸上大喊:“把衣服脱了系成绳子扔过去!”

他脱衣服跑过去的同时,一群人纷纷脱下了上衣。

一条衣服捆成的长绳扔了过去,因太远,够不着,更多的人脱下衣服加上去,再抛出去。

这群光膀子的人,为救受困的两父子,用一条衣服连成的缆绳,同海浪拔河。

父亲正要接过绳子时,一个浪头把他掀翻,让岸上的人们一片惊喊。

救命绳总算抓住了,先爬过去的小孩,上岸时瘫倒在地。

绳子抛向父亲时,精疲力竭的他,已没有力气去接住。

光膀子的人们不放弃,一次次地把绳子抛过去。

这一次,终于够到了。一边用力拉,一边使劲爬,背后是一浪高于一浪的惊涛。

欢呼声与哭泣声穿过海浪,宣告救援的成功。

 

后来人们才查到,第一句喊声,出自一个不会游泳的河南游客。

但这一大群光着膀子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来自何方?

只知道一条用衣服系起的长绳,是一串用爱连起的心愿。

是万众如一的心,是团结协作的力,是急中生出的智,是任何风浪打不翻的力量。

只知道这一群光膀子的人,是海边一群闪光的无名英雄的雕像。

是这个新春最帅的人!

20231月)

 

来到拔贡桥

《散文诗精粹》:2023蔡旭散文诗月历(上,六章)

 

电白林头坎头车村旁有一座清代石板桥,叫拔贡桥。这里的人都知道。

我是最近才知道的。我虽也算林头人,却是外地出生,几十年一直在外地生活。

读到友人寄来桥的照片,我就迫不及待回到400公里外的故乡。

如今我就站在拔贡桥上,听路过的两位村民,讲拔贡与桥的遗事。

桥下是沙琅江的支流三叉河,流淌着我激动不已的思绪。

据说这条桥的前身明代的木桥,连接着高州到电城的古驿道。

之所以叫拔贡桥,是因为那位拔贡参与了石桥的建造。

我知道,林头这一带只有一个拔贡,叫蔡灼荣,是同治癸酉(1873)由广东省试选拔上京的贡生。

    我想起他在国子监秉烛攻读与挥毫,拔贡12年才选一次,相当的不易。

    想起他的四首安南杂感》,他光绪十年(1884)起,随冯子才参营务,在越南抗击法军。

    想起《茂名历代诗词选》中,他戊戌年间(1898)写的《悯时》诗,那副忧国忧民的心绪……

    哦,这样说来,拔贡桥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了

    面前这座15块条石铺起的15米长1.6米宽3米高的桥,铺下拔贡以及乡民们的心愿,还有心血。

    我在桥上及两岸来回走着。手机里拍下的是桥的史迹及我的留影,拍不下的是悠远的思念及深切的感恩。

    这两位农友高兴,他们看到有人对他们家乡如此的喜爱。

    只有我知道,这位拔贡,是我高祖,我至亲至爱的祖先。

        (20232)

 

禾雀花

《散文诗精粹》:2023蔡旭散文诗月历(上,六章)

明明是一群雀仔,怎说它是花?

细看的确是花,太像麻雀了。

正是春暖时节,在广东江门市东湖公园的长廊藤架下,千万串吊挂着的繁花盛开,万千只麻雀一起飞舞。

真是太像雀仔了,太像禾苗飘香时翩翩起舞的麻雀了。

我见到这里紫色与淡青的禾雀花,有四瓣,花托似雀头,并且有两个如眼睛的黑点。正中向阳一瓣如雀背,侧两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

花串被小藤串连,禾雀栖息于浓荫中。明明是静止的,我却仿佛看到它们绕在头顶盘旋。

甚至还听到了啾啾鸣唱,闹醒了满园春色,

我跟着人们一起,纷纷举起手机,拍下万鸟欢腾的壮观。

拍下活跃、快乐的情景,如同拍下自己欢呼雀跃的心情。

啊,会飞会闹的禾雀花,你告诉我们乐观向上的花语。

花团锦簇的禾雀花,你带给我们团结美满的境界。

你是花,你是雀,是花儿一样心花怒放的雀。

你是雀,你是花,像雀仔一样漫天飞舞的花。

20233月)

 

这栋楼与这个人

    

    这个人来到这座城市,绕着这栋高楼转了一圈又一圈。

    他走走又停停,停停又走走。一会仰头望向楼顶,一会低头注视墙脚。似在寻找什么,又不像要寻找什么。

    保安走过来,面对这个可疑的人,问你要找谁?

    他说没有找谁,只是来看看这栋楼。

    又说,它是我40年前建的。

年轻的保安,惊奇地望着这位年及七旬的老人,他脸上纵横交错的沟渠里盛满了欣慰。

    一种掩盖不住的满意,一种似有似无的得意。

    年轻人不知道,这位老人几十年建过多少高楼,走过多少城市。

    只有这位退休的高级建造师,才明白心中装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信念的重要,才能享受从不偷工减料从不以次充好的信条带来的欢欣。

    这栋楼,只不过是又一个验证。

    只不过,是他漫漫长途中的一座里程碑。

年轻的保安惊喜地认识到,这栋楼竟是质量的标志。

看着眼前的老人,觉得——

他也是一个标志    

    (20234)

 

在甄贤社学想念容闳

《散文诗精粹》:2023蔡旭散文诗月历(上,六章)

1871年,他捐出500两白银,在家乡珠海南屏办起了这间学堂,一间留美学童的预备学校。

后来4年间,他带了全国各地120名幼童,其中珠海当地24名,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他是中国留学教育第一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其实早在1854年,他就到耶鲁大学求学去了,成了中国取得美国学位的第一人。

几十年来,为了张开眼睛看世界,他始是帆船后是油轮绕过地球11次。

一次次让印度洋的季风翻动漫长的日历,一回回让太平洋的惊涛见证跋涉的艰辛。

现在,他坐在甄贤社学的图片展中,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册页。

从出生时1840鸦片战争爆发,到闭幕时1912辛亥革命成功不久,风雨兼程的72岁。

一个投身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参加戊戌变法,支持辛亥革命的人。

全程见证并投身中国近代史洪流,不仅是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人。

一个大写的人!

他的故居,南屏西大街三巷1号,只留下满目疮痍、疤痕斑驳的半堵残墙。因为他一直没有修葺过他的祖居。

只是把他所有的心血都放在甄贤社学上了。

幸好如此,150多年后的我,才能站在这间古老的学校面前。

认识一间可称简陋又无比辉煌的学校的历史。

认识一个名声如此响亮,却又对“衣锦还乡”的成语作出了如此特别的注解的人。

20235月)

 

甜甜的乡愁

《散文诗精粹》:2023蔡旭散文诗月历(上,六章)

    荔枝摆在桌子上。

    在外省上学时,它是广东。

    在外地居住时,它是电白。

    回到家乡时,它是霞洞的贡园。

    20236月)

 

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7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甜甜的乡愁
后一篇:探访钦江故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