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日报》:与鲎为友

标签:
散文 |
分类: 公开文章 |
与鲎为友
蔡
(《北海日报》:2023年5月10日)
鲎,音[hòu],一种甲壳类海洋生物,濒危级别的保护动物。分布在湛江、电白、北海、钦州、海口等沿海海域。因保留着4亿年前的原始相貌,被称为“活化石”。作为地球上唯一的蓝血海洋生物,从它血液中提取的“鲎试剂”,对人类的救死扶伤有着重要的贡献。
之所以写下《与鲎为友》的题目,是因为从前我与一些人并没有与它为友。
最初认识鲎,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在我们小学门口,就有好几摊摆卖煮熟的鲎的小食摊。一只鲎身翻转来,全身都是好味。身上及腿部的肉很鲜美;它的卵,即数不清的籽,又韧又脆;配以醋与甜辣酱,真是回味无穷。几分钱就能一尝美味,也不算贵。这种小食摊对我们这些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只因有鲎,我们这么大小的细佬哥,又被派生了一个别名,统称为“鲎仔籽”。
鲎肉、鲎籽吃完之后,就只剩下鲎壳了。人们不会把它丢掉,因为留着还有用。我家乡的海滨小城,直到60年代初仍然未有自来水,吃用水全靠水井。一到枯水季节,水井边就排起长队。最初是可以用水桶打水的,后来水浅了,就只能用旧篮球吊水。再到后来,用篮球都打不上水时,鲎壳就挺身而出了。把它吊到井底,总能吊上一两瓢水来。鲎壳就这样陪伴乡亲们渡过了干渴的年代。
不过人们对鲎总是有点看不起。人们动不动就说别人“比鲎还笨!”原因在于鲎成双活动的特性。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一对鲎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另一只绝不会逃跑,这样提起来便是一对。你说他们是笨吗?错!其实这是相依为命,忠贞不渝,是爱情专一的象征,美满婚姻的典范。为此,人们把它们赞之为“海底鸳鸯”,倒是名副其实。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加上滥捕滥杀,致使这种古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鲎的数量越来越少,已到了濒危级别。警钟响起,我也听到了,才知道小时候的最佳零食,竟是不该入口的食品。前些年回到家乡,有人提起刚捉到一对鲎,平时很难吃到的喔,想不想吃?我连忙摆手。我郑重说了,越是珍稀越不能吃。儿时吃错了,吃得太多,现在后悔还来不及呢。
我从网上看到,据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鲎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极大危害。如此说来,食鲎对健康有害无益,科学依据很重要。网上还说:鲎肉口感较差。这一说法,同我小时的印象完全不符。不过考虑到劝人不吃为好,没有买卖才没有伤害,我也就不必对此较真了。
鲎呀鲎,你4亿年的存在给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你用珍贵的蓝血救人类于危难,你践行纯朴的爱情观成了人类的榜样,你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上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你不愧为人类的朋友。甚至说它是伟大的朋友,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想,要与鲎为友,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再吃了。
(见报时略有删节)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西工人报》副总编、《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