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散文诗》:【创作手记】若写美食,不能只写美食
(2023-03-09 10:10:19)
标签:
散文诗评论 |
分类: 公开文章 |
若写美食,不能只写美食
蔡
(《河南散文诗》2023年3月8日)
对于久别家乡的人,家乡的美食既是童年的最爱,也是现时的最忆。近年来,对于“舌尖上的家乡”,我已写了许多,但这是写不完的。近来,又写了《糖心糍》与《咸虾酱》。
这两样食品,都不起眼,作品写得也不够好。但作为例子,还是把它们亮出来吧。
《糖心糍》
明明知道它是一种糍粑,我却一直以为它叫糖心池。
先把糯米粉蒸熟搓成坯,捏成凹状如同一个池子。
填进糖粉,还有花生,再包起来。既有香喷喷,更有甜津津。
最大的好处是,现包就可现吃。用不着再蒸,也就用不着久等。
这是童年难得的幸福时刻,因为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尝到。
只有过年过节做糍粑,才能恳求妈妈说:要做就做“糖心池”。
后来告别家乡,也就与它告别了。
再后来妈妈不在了,回到家乡也见不到它。
这次回到老家,友人到街上买了回来。说,你肯定很久没吃过糖心糍了。
见到童年的宝物,应属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吞进嘴巴,却吃不出原来的滋味。
糯米团里面那个池子还在,花生在,糖也在。
是不是因为友人告知了,它的名字不叫糖心池?
还是因为它,已不是那个最亲最爱的人亲手所做……
《咸虾酱》
服务员问用什么炒番薯叶时,儿子抢答般喊出:用咸虾酱。
咸虾酱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儿子吃过几次,就喜欢上了。
用一味咸虾酱,就被带回了家乡。
写美食,当然要写美食。
要写它作为美食的味,还有它的形,它的色,它的香,它的料,甚至它的制作方法与过程。用来冲击读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引导他们的向往与共鸣。
《糖心糍》写了它的原料:以糯米为皮,糖与花生为馅,及它与其它糍巴不同的特色:用熟糯米粉、不用蒸、现做现食。《咸虾酱》写了它作为最佳调味品的制作及用途。它们的“美”与众不同,颇具吸引力,甚至会引发一些人跃跃欲试的冲动。
不过,只写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写这些,只不过如同一张产品说明书,而并不是散文诗。
写美食,不只是写美食。
更重要的,是写情感。写出你个人的独特的情感,或者别人也有但未有写出的情感。
《糖心糍》写到,它作为美食的条件(形、色、料、制作方法)都在,但它的“味”却不同了。其实,味不同,或许只是错觉。儿时错以为的名称也不是主要的原因。而主要的是以前亲手来做的“那个最亲最爱的人”不在了。在前面“妈妈”的出场似是可有可无,而到了结尾的呼应,才知道前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伏笔。这章散文诗写的,绝不只是美食,而是亲情呀。
《咸虾酱》出场的,是“我的儿子”,是一个“人到中年,在外地出生与长大,连家乡话都不会说的人”。这个人物的出场也不是无关紧要的。尽管诗的大多篇幅写的是咸虾酱的美味,但其实这些只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作为情感抒发的衬托,作品的主旨在于结尾部分:“别的人吃出了海洋的味道。我吃出了童年的味道。儿子吃出了家乡的味道。““这一点让我特别高兴。”为什么特别高兴?因为“用一味咸虾酱,就被带回了家乡。”一个对家乡不够熟悉的人,表达了对家乡的认同,“我”对家乡的爱得到了后代的延续,怎么不令人特别高兴呢?实际上,这章散文诗是借美食写乡情,写出对家乡的爱。
虽然都是借美食抒情,但《糖心糍》侧重于写亲情,《咸虾酱》侧重于写乡情。亲情也好,乡情也好,其实写的都是久别故乡的人对故乡的文化记忆,用一个词概括就叫“乡愁”。这些年来,我写美食,写童年,写家乡的风景风物风俗,都是在写乡愁呀。
“若写美食,不能只写美食”。推而广之,写其它事物也是如此。
此文似乎写了许多,又似乎没有写出什么。其实,只有这个标题对我,或许也对别人,会有启发。
(2023年3月3日,珠海)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