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的激发与同题诗

标签:
散文诗评论 |
分类: 公开文章 |
灵感的激发与同题诗
蔡
关于灵感,伟人兼诗人周恩来有一个精辟的概括:“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我由此想到的是电源开关。电源很充足,开关一直在,只是长期没打开,一旦打开,灯立即了就亮了
问题是怎样能找到那个开关,怎样把灵感激发出来?
说是偶然,因为它的到来往往是没有迹象的,稍纵即逝的,一下子没抓住,它就跑得不见了。
灵感产生时,或触景生情,或睹物生情,或遇事生情,或思人生情,有时似乎什么也没碰到没见到没想到却来了灵感,其实也是在潜意识中“触”到了某些东西,它也是有来路的。
当然它的根,它的源,还是来自长期积累。
不过,事实上存在一个集体产生灵感的现象,或说一种主动激发灵感的方法,就是“同题诗”。
多位诗人用同样的标题,或者同一题材下的另拟标题,写出并不雷同的诗作。
这些参与的诗人中,许多人本来没有写作的冲动与打算。但有人出了一个题目,它一下点亮了各人的思绪,调动了各人长期积累中的事物与情感,让他们有人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一批同题却不同面目的诗作就出来了。
在当代散文诗坛,有一群“第十六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代表”,几年来一直在组织同题诗与散文诗的创作,到《台风记》已是第114期了。
这是一组没有另题的作品。各人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台风对他们心灵的颤动。
出题的陈波来也许是最先被激发的,他由风及人,想起“谁没有一场荡胸涤心的台风?”
晓岸“在台风未来的中心,忍受或等待”,期待“它能改变土地的性质。”
杨启刚看到了“一个人的命运竟然是如此的卑微与羸弱”,也看到了“自由的棕榈树从来就没有颤栗”。
马端刚描述了一场灾难下的众生相。
小睫抒写了城市“被盛大的喧嚣洗礼”的场景。
王信国写的是台风过后,“让世界静下来”,“然后,一次次修补,一次次让精神崛起。”
叶枫林“隔着千里”收听友人的讯息。
湖南锈才明白了“台风原来并不只是海边的特产。”
草馨儿感到了“是你让我们懂得生命的价值超过一切。”
作为嘉宾的霜扣儿在震颤中想起了童年与家乡。
另一嘉宾爱松写的是台风“来自眼中,还是心中”的疑惑。
我收到列席邀请时,找出了我回到故乡“台风登陆点”的照片,以“不仅有痛,还必须要记”,来响应了诗的标题。
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成功的聚会。由于各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积累是不同的,各人的经历、见识、情感也不同,写作的个性、习惯、风格也不同,为此在同题的激发下,写出的作品也就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各显其美。
这正是同题诗出现的理由和存在的必要。是好的同题诗受到读者与作者欢迎的原因。
在我狭窄的视野中,还看到了珠三角“咸淡水诗派”已发布了同题诗196期,《海口日报》《诗绣海南》栏目组织的每月一次的同题诗已开办了一年多,都得到了广泛的回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写这篇短文,借《台风记》的成功,赞赏同题诗的好处。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本文的题目,推介激发灵感的一个好方法。
(2022年10月4日,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