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散文诗》:【创作手记】阅读产生灵感

(2022-07-04 11:19:57)
标签:

散文诗评论

分类: 公开文章

 

《河南散文诗》:【创作手记】阅读产生灵感

阅读产生灵感

  

(《河南散文诗》2022年7月3日)

 

人们常说创作需要灵感。

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是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敏悟,是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由于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因此被许多人看成一种神秘、神奇、神妙的东西。

它是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不过,它是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才能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用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话来说,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

用一句更简洁又更被普遍认同的话来概括,叫做“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据说是周恩来说的。

文学创作中灵感产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触景可以生情,睹物可以生情,遇事可以生情,思人也可以生情。在我的写作习惯中,还有一种叫“阅读生情”的。在我读别人的作品时,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图画、视频,常常读到一段话甚至只是一句话时,却触动了我的情感,让我触电一般联想到一些事、一些人,产生一些念头、一些情思甚至一些句子。我立即把它记下来,生怕它一下子跑掉,甚至即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灵感的产生,往往是从原有的要素中得到启发,有时是对它进行补充、深化,有时是触类旁通,生化出别的思绪,有时是反其意而用之,也有时是风马牛不相及,却冒出全新的东西来。

我写《故乡的红树林》,即是读别人的作品时,遇到灵感来访,产生创作冲动的一个例子。

我在微信群里读到一篇写红树林的散文,红树林顶住狂风恶浪坚守海滩,守护着堤岸与乡亲的情景,写得很动情,很美。文中对红树林“从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作了尽情的歌赞。

也许作者不知道,红树林的种子,其实却是可以“随波逐流”的。而且它的种子漂到哪里,就在那里扎根并且繁衍。我自小在海边长大,红树林种子这一特性,是我所熟知的。原作很好,它写的是红树林的一个方面,借以发挥了作者的情感,没有错,也不需要改。但得益于这篇文章的启发,却引发了我的冲动。我觉得有必要把我对红树林的认识与情感表达出来,于是立即动笔,一气呵成了一章散文诗《故乡的红树林》

回到故乡,老同学总会陪着我,到海边看看红树林。

涨潮时,它们就躲在水底。只能看到它举着头顶的叶子,随风摇着手臂。

退潮的时候,它们就出来了。原来是一棵棵树,一排排树,森林一样,扇起一阵阵绿风。

这些长在大海中的树,喜欢聚众成林,海底森林。

叫红树林,并不是红色,树叶不是,树干也不是。

不管叶子大小,叶圆叶尖,叶阔叶针,一派绿意。

它们总是被淹没,默默无闻,经常被屏蔽了它的存在。

可是正是它们,风浪来时,并肩挽臂,众志成城,护卫着堤岸的平安,以至城市的平安。

风和日丽时,它们就和翩翩起舞的白鹭一起,抒写着诗情画意,美化了故乡的海滩。

有人说它坚守信念,深深扎根,不随波逐流,同故土同甘共苦。

也有人说,它的种子是随波逐流的,漂到哪里,就在那里发芽生根。

 

我与老同学相视一笑。

红树林和它的种子,好像在说我们。

(作品原载《湛江日报》2022年6月5日)

 

前面部分是一般地写景,也是写情,笔端带着情感描绘了红树林的景象。因为大多数读者对红树林是不熟悉的,对这一画面与情境的描绘是有必要的。但我想要写的,不止是这幅美景,而是接着的这两句:

有人说它坚守信念,深深扎根,不随波逐流,同故土同甘共苦。

也有人说,它的种子是随波逐流的,漂到哪里,就在那里发芽生根。

这两句写出了红树林的两种特性:坚守与漂流,或说是两种优秀的品质,无论扎根或漂流,它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的灵感是由此而来的,写出它这两种特质,是我的灵感带来的结果。

如果没有原作写到“从不随波逐流”,那么我也不会想到为它补充或说“纠偏”。正是读到了这篇散文,才让我产生也写一篇短章的冲动。所以说,我的灵感是从阅读产生的。

虽说这关键的两句,是我的独特的发现,是对红树林与众不同的表述,也是诗中有创造性的两句。但这两句还不是我写这章作品的最终目的,它仍然缺了一点“深意”。诗的深意是由这两句带出来的下面两句:

我与老同学相视一笑。

红树林和它的种子,好像在说我们。

“我们”是谁?一是老同学,他是在故乡扎根的;一是“我”,是在他乡“漂流”的。我们也是红树林,分别具备了它的两种“特质”。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各尽所能地发挥了自己的能量。

这才是我要表达的思想。诗是要抒“情”的,而散文诗还要侧重于“感”,写出思想的分量。这正是散文诗与诗的一个重要区别。这里的思想,不一定要明显地写出,但可以浅藏或暗示,既可留白,又要让读者能够读出来。

即是说,灵感由阅读产生,但并不一定到此而止。通过思索与感悟,还可以提升与深化。由写红树林而写到人,由把红树林“拟人”到落实到真实的人,诗意、深意、新意都有了一点,作品也由此完成了。

在诗中,我虚构了一位“老同学”。老同学是真实存在的,我回到故乡总与他去看红树林也是事实,但这次同他一起在诗中出现,一起观看一起谈论,则纯属虚构。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不但是允许的,更常常是必要的。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观看与观感,不仅是单薄的,而且无法完整地表达诗的意旨。正是有了老同学的出现,他与“我”的一起在场,才更好地成为“故乡”与“他乡”的代表、“扎根”与“漂流”的象征。红树林的两种特性与两种品质,也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这章作品的诗意也才得到完美的体现。

这一次,是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从阅读里获得灵感,而顺利地写出我的作品。这章散文诗的完成,是灵感也可以这样产生的一个例证。从红树林的扎根与漂流中得到灵感,既出于补充、延伸、深化的需要,也有“反其意”的动念。抓住了灵感,作品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次能获得灵感,能从中看到这些,得益于儿时海边生活的积累,而能从中想到这些,则因了几十年人生经验的积累。得之于顷刻,积之于平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说明了,只要多观察,多思索,灵感就会来敲门的。

202266日,26日改定,珠海)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4本,短论集、散文集10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