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视周报》:中山故居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中山故居
作者:蔡 旭
(《广东电视周报》2022年4月13日)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的故居在广东中山市翠亨村。近百年来,这里成了千万人前来瞻仰的圣地,也成了成千上万作家诗人衷情歌吟的地方。
这次,著名散文诗人蔡旭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这个故居与别的名人故居有什么不同。一是中山故居是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建造的,有与众不同的新意与深意;二是它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与幼年居住地,还是他的工作室,是奋斗的见证处,是革命的策源地。作者对这个民主革命圣地和爱国教育基地进行了深情的描述与尽情的歌赞。
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朗诵家侯玉婷、陈星宇〈男、女合诵〉用饱满的感情与动听的声音,把这个世人敬仰的圣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中山故居
他的故居,与许多名人故居不同。
这是1892年,他26岁。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回国。之后在广州、香港学医,这时已毕业,开始在澳门、广州治病救人,并致力于救国活动。
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个高瞻远瞩的人,这时回家建房了。
当然,会有他的主意,有他的新意,或许,还有他的深意。
整条翠亨村的房子多是坐西朝东的,以迎紫气东来。而这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却坐东向西,与其它民居相反。
他只考虑环境的适宜,而不受传统与习俗的约束。
楼的外表仿照西方建筑,上下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拱门;内部结构与陈设,则是当地的传统形式。
一个中西合璧的头脑,当然会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相配称。
小楼门多窗多通道多,30多处门,两条楼梯,前后左右都有门通往街外。
不仅方便居住,更方便交流,对外开放……
他的故居,与许多名人故居不同。
许多名人的故居,只是出生地与幼年居住地。
这里不仅是他的居住地,也是他的工作室,奋斗的见证处,革命的策源地。
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民主革命圣地,爱国教育基地。
1892至1895年,他就在此居住。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也曾回来居住。
1893年冬,他在这里草拟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
1895年,他与友人、志士在这里商讨着救国方略……
这一天,我来瞻仰中山故居。
看到他亲自布置的正厅,条台上放置着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的两盏炼油灯,不由得眼前一亮。
二楼南边的书房,有他日常使用的书桌、台椅、铁床,还有给人看病的针筒与听诊器,令我陷入沉思。
一楼耳房他的卧室,仅有一张农家木床,一张旧桌,两把木椅。啊,这是他所说“一生不治家”的最好证明。
他倾其一生所有的精力与心血,都奉献给国家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了……
我不禁走到故居公园大门,把我的身影同墙壁上他的亲笔题字融在一起。
那上面,四个大字写着: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