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西沙》选入小学语文辅助读本

标签:
散文诗信息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镜头下的西沙》选入小学语文辅助读本
2020年10月11日,一位广西作家告知在广东珠海的散文诗人蔡旭,偶然发现他的散文诗《镜头下的西沙》,收进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小学语文
《镜头下的西沙》(蔡旭)
蓝的是海。一望无垠的蓝。波澜壮阔的蓝。心潮澎湃的蓝。蓝得耀眼。蓝得神秘。蓝得深厚、丰富、五光十色又层次分明。蓝得无可比拟,是世界上最蓝的蓝。蓝得不可相信,如梦如幻如酒的梦之蓝。
绿的是岛。是星罗棋布般撒在南中国海上的岛屿与礁盘。浮在蓝色大海中的垂莲和翡翠。是野生的羊角树、抗风桐、灌木丛,人植的椰子树、木麻黄。是令人心醉的生命的色彩,及沁人肺腑的空气和风。
白的是家。唐宋的遗址。明清的古庙。现代的商店、银行、水产站、办公楼,盖着中国最南端邮戳的邮局。还有海捞瓷,早在隋唐年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落海中的不可改写的历史。
斑斓绚丽的,是生物的世界。海底里绽开着各种各样花朵的珊瑚。沙滩上捡不完奇形怪状的贝壳。在水中成群结队地穿梭的金枪、马鲛、鲨鱼、石斑及叫不出姓名的热带鱼类。
在天空盘旋飞翔、千鸣万啭的鲣鸟、暗缘乡眼和名目繁多的燕鸥。
还有,就是红色了。那是海上日出喷薄而出的壮丽。五星红旗在晴空中迎风飘扬的庄严。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与海疆的决心和热血。以及,我们每当看到、听到、讲到、想到西沙时,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编者注】选文有改动。)
所提“有改动”,文字上一字不改,只是把原本的散文诗的句式、排列,连排成散文的样式了。即使这样,它的诗性表达并没有改变。
它的作者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珠海。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蔡旭寓言散文诗选》《爷爷在婴国》等33本,短论集《散文诗创作手记》等5本,散文集《一篮往事》等5本。
《镜头下的西沙》是组章《我与三沙》的第一章,首发于在《散文诗》杂志2012年10月号。当时主编冯明德特意在“本期导读”中写道:“在南海波涛汹涌之际,老诗人蔡旭给本刊邮来《我与三沙》,读后,一种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如海潮般劈面而来,特于第一时间更换头条推出,发出《散文诗》刊和散文诗人的声音,发出中国的声音。”
此作后来收进近20个选本,其中有《2012年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出版社),主编邹岳汉在“编者的话”中,把《我与三沙》列为“2012年散文诗领域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件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