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霞客文学奖”:《云飞浪卷的西沙》(四章)

(2016-05-18 09:20:55)
标签:

散文诗作品

 

云飞浪卷的西沙

(散文诗章)

蔡  

(“大好河山”全国诗文大赛唯一最高奖“徐霞客文学奖”作品)

 

 

镜头下的西沙

 

“徐霞客文学奖”:《云飞浪卷的西沙》(四章)
 

蓝的是海。

一望无垠的蓝。波澜壮阔的蓝。心潮澎湃的蓝。

蓝得耀眼。蓝得神秘。蓝得深厚、丰富、五光十色又层次分明。蓝得无可比拟,也许是世界上最蓝的蓝。

蓝得不可相信,如梦如幻如酒的梦之蓝。

绿的是岛。

是星罗棋布般撒在南中国海上的岛屿与礁盘。浮在蓝色大海中的莲和翡翠。

是野生的抗风桐、羊角树、灌木丛,人植的椰子树、木麻黄。

是令人心醉的生命的色彩,及沁人肺腑的空气和风。

白的是家。

唐宋的遗址。明清的古庙。

现代的商店、银行、水产站、办公楼,盖着中国最南端邮戳的邮局。

还有海捞瓷,早在隋唐年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落海中的不可改写的历史。

斑斓绚丽的,是生物的世界。

海底里绽开着各种各样花朵的珊瑚。沙滩上捡不完奇形怪状的贝壳。

在水中成群结队地穿梭的金枪、马鲛、鲨鱼、石斑及叫不出姓名的热带鱼类。

在天空盘旋飞翔、千鸣万啭的鲣鸟、暗缘乡眼和名目繁多的燕鸥。

还有,就是红色了。

那是海上日出喷薄的壮丽。五星红旗在晴空中迎风飘扬的庄严。

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与海疆的决心和热血。

以及,我们每当看到、听到、讲到、想到西沙时,那颗激动不已的——

心。 

 

石岛是一条龙

 

“徐霞客文学奖”:《云飞浪卷的西沙》(四章)

 

 

一条考察船驰过西沙永兴岛附近的海面。

“一条龙!你们看,像不像一条龙?”

一声惊呼,带来一片欢呼。

只见石岛,正如一条龙,浮在万顷碧波之上。

龙鼻子,龙嘴巴,龙眼睛,还有那独特的龙角,说多像就有多像!

啊,龙嘴大张,雪白的浪花,在龙牙、龙舌与下颌间翻涌。

龙眼凝视,专注着南中国海变幻的风云。

龙身蜿蜒,在波涛起伏间自在地轻摆。

若隐若现的龙尾,似乎望不尽它的真身……

那是2008年4月,海南省西南中沙办事处邀请海南投资集团公司到西沙群岛考察时,惊人的发现。

第一个喊出声的,是河南商会的成员。

我的友人也正在船上,寄给我一张珍贵的照片。

让石岛的雄姿,在我的惊叹中现身。

我自豪,石岛与西沙、南沙、中沙的岛屿礁盘们,在中国版图上已站了千年。

我惊叹,它作为守护万里海疆的神龙,至今才被人发现。

而且,现在每一位客人来到这里,都可以发现。

 

甘泉岛上有甘泉

 

甘泉岛上有甘泉。而且是西沙群岛上唯一的淡水井。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说:早知道了。1909年,正是海巡至此畅饮井水,定下了“甘泉岛”的美名。

明清的古庙说:早知道了。正是在这里以泉为酒,祭拜了天神、海神与祖宗,保佑着出海的平安。

宋代的瓷碗说:早知道了。尽管被埋没多年,也没有忘记当年盛过的泉水,怎样美化了满桌的海鲜。

唐朝的遗址说:早知道了。这里的炉灶烧的水,曾泡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茶香,冲淡越走越远的思念……

 

千百年来,正是这口甘甜的井水——

滋润了中国古代先民祖祖辈辈的心田。

流淌着南海诸岛世代相传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奠定了甘泉岛在200万平方公里的三沙海域的地位。

在中国历代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直至今天,难怪在三沙岛际来回穿梭的交通船,不叫别的名字。

就叫“甘泉岛号”。

 

这些树,这些人

 

有谁能像它那样,顶得住台风暴雨的摧残?

有谁能像它那样,抵得过热带酷暑的肆虐?

有谁能像它那样,经得起缺水少土的熬煎?

 

抗风桐!

土生土长,落地生根,在西、南、中沙群岛一站千年。

以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枝干,护卫着南中国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盘。

巨大的叶冠、宽阔的叶片,层层叠叠,成群结队,到处涂满生命的颜色。

纤细的根系深扎在沙岩中,在海水侵蚀、高温烘烤下,坦荡着倔强与从容。

也会有被台风刮断的枝节啊,不过,又在地上长出嫩芽与新根!

 

要能跟它相比的——

只有世世代代在这里的波峰浪谷中撒网捕捞的南海渔民了。

只有自隋唐以来在这里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船员了。

只有在这里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神圣领土和海疆的战士和居民了……

 

这些树,这些人——

千百年来,就相互认识,相依为命。

相互听得懂树的絮语,和由海南话、广州话、闽南话、客家话及带有各地口音的中国话,还有歌声与心声。

相互为生活作证,为生命作证。

为中国历史与主权作证。

 

我,一位穿过漫长的历史与浩瀚海洋来到这里的旅游者。

面对这些树连同它的名字,不禁肃然起敬。

面对古往今来与它同性格共命运的这些人,同样——

肃立,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