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课
【名画简介】
《伏生授经图》
作者:明·杜堇
类别:绢本设色
规格:纵147厘米,横104.5厘米
藏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伏生,原名叫伏胜。“生”是尊称,“先生”的意思。他是秦汉时期著名学者,学术界公认他是今文《尚书》最早的传播者。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受到极大打击。西汉文帝时,天下安定,朝廷开始着手搜集以前散失的各种典籍。当时汉文帝想找一位懂得《尚书》的人,可找遍天下只有伏生一人。可是这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无法进宫,文帝只得派晁错前去向伏生求教。图中画的就是伏生向晁错授课的情景。
在杜堇之前的唐朝王维也画过“伏生授经”图,纵28厘米 横49厘米,现收藏于日本博物馆。(见图二)
【指导要点】
一、浏览画面
1.图上画有哪些人,分别是谁?(伏生、晁错、羲娥、书童)
2.画的是什么地方?(河边的土台,巴蕉、假山、花草)
3.猜猜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故事背景
(见“名画简介”内容)
三、观察伏生
1.外表观察。(老态龙钟、穿着、骨瘦如柴、须发皆白)
2.神情观察、想像。(可亲、饱经风霜、炯炯有神的眼睛、智者风采)
四、想像事件
1.见面时晁错与伏生说了什么话?
2.讲课时伏生、晁错、羲娥和书童分别是怎么表现?
【示范作文】
千古一课
伏生讲坛设在黄河边的一座土台上,那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场所。几棵高低错落的巴蕉,一座千姿百态的假山,平坦的土台上几丛不知名的花草,开着几朵白色的花儿。
眼前这位老太龙钟的老者就是伏生。他瘦骨如柴身穿着白色的长袍席地而坐,脑门早已秃顶,垂耳的鬓发、修长的眉毛和稀疏的胡须都白如雪花。老者和蔼可亲,精神颇为矍铄,仿佛神仙一般,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深藏着多少历史的沧桑。晁错不由肃然起敬,在那场“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中,是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那部心爱的《尚书》藏在夹壁墙内,出外流亡避难。西汉统一后,伏生回到家乡,找到那部被他藏起的书,结果丢失了数十篇,只剩下29篇。要不是伏生,这上古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史也灰飞烟灭……
晁错向伏生深深地掬一躬,说:“我是受汉文帝的嘱托,向您求教《尚书》的,请先生开讲,弟子一定洗耳恭听。”
伏生微微一笑,嘴里嘀咕了一句,但晁错没听明白。伏生太老了,话说都不利索,还好有他的女儿羲娥当“传声筒”。羲娥告诉晁错说:“我父亲很高兴能为朝廷的大官授课,这下他可以放心。”
书童赶快摆上条桌,点燃了一炷香。晁错连忙取出笔墨纸砚坐下来,恭恭敬敬听老师讲述《尚书》。
伏生倚着茶几,抓着一叠竹简叽哩咕噜地讲解起来,羲娥不住地回头向晁错转达父亲的讲课内容。晁错随之认真地记录着。
伏生虽说语言不利落了,但讲得是那么投入,连长袍从肩上滑落也不曾感觉。身旁站立的书童目光注视着伏生的竹简,显然也被伏生的讲课所吸引。晁错一边听一边不停地记录,头脑里不时闪过中国上古三皇五帝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讲坛下黄河水静静地流淌,巴蕉宽大的叶子在微风轻轻地摇摆,几朵不知名的小花儿送来了淡淡的清香……
这场对传播中华文化有着历史性意义的伏生传经从日出东方讲到了夕阳西下。当晁错收拾听课记录告别伏生时,伏生无法站起,但还是激动地欠了欠身子,满是皱纹的脸上,漾起了欣慰的笑容。他舒了一口气,《尚书》回到了朝廷,终于可以流传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