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要人物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2012-07-03 09:30:23)
标签:

杂谈

主要人物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 艺海夕照 - 艺海夕照的博客

最初人物源于一个矮胖,粗俗的家庭主妇,但是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他把安娜塑造成一位体态端庄,热情洋溢,受过教育的贵妇人形象。托尔斯泰过于怜悯这位情妇,对她有着复杂的感情。她对于亵渎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感到内疚,但她仍然品德高贵,受人尊敬。这些性格的综合体是该小说畅销一个多世纪的主要原因。安娜冰雪聪明,才思过人,爱读英国小说,擅长描写儿童文学。她优雅得体,衣着朴素。与卡列宁生活的多年时间里,她把自己教养十足,美丽大方,善于沟通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是集美貌与内涵于一身的好妻子和女主人。她可以称得上19世纪70年代俄国妻子的典范。

然而,最终感染我们的是她自己那套积极进取,毅然决然的生活方式,并非她的完美主妇形象。安娜是女权主义英雄,在骑马权利仅限男人享有的时代,她跃然马背上,尽显英姿飒爽。她敢于直面圣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鄙夷,拒绝回避冷遇,即便深知自己只会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嘲讽,她仍然参演歌剧。安娜饱受旧式俄国父权体系的折磨,桎梏于男女通奸的双重标准。她的哥哥,斯第瓦道德败坏,却从未因其沉迷于女色受到丝毫的指责,而安娜不仅深受舆论的谴责,最后还被迫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安娜在孩子和家庭方面尽职尽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她在儿子的生日那天偷偷溜回原来的家看望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对儿子谢廖沙的不舍,她才拒绝与卡列宁离婚,虽然离婚会给她渴望已久的自由。

安娜的生活总原则是爱情胜于一切,甚至比责任还重要。她不遗余力的贯彻了此原则。卡列宁让她留在身边,哪怕仅仅是维持婚姻和家庭的表面完整,但是还是遭到安娜的一口回绝。在她与沃伦斯基感情的后期,安娜最担心的是他不再爱她,与她在一起仅仅出于一种责任感。在小说后半部分,文明社会不容她,这是我们普遍接受的社会传统所造成的。她坚持随心生活。在托尔斯泰看来,安娜的这些心态很自私,与列文在最后章节信仰上帝,美满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安娜坚持自己内心的渴望,造就了她追求独立自主和激情四射的生活,在愈加疏远的现代社会中,她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开拓者。

托尔斯泰最后没有以安娜死亡结束文章,而是以列文的宗教意识重生这样的结局完成了小说。他的这一处理手法,使很多读者困惑不已,他们认为安娜和她的悲剧应是小说的主线。小说结尾再一次为我们展现出《安娜·卡列尼娜》不单单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还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小说。小说的最后几章里叙述了列文的想法和感悟,他发现生活的意义远比小说任何一部分都要抽象,一些段落读起来意境深远。故事结尾出人意料,这部以安娜命名的小说在最后部分却对她提及甚少。托尔斯泰明显减少对安娜的描述,我们可以归结为他想让我们忘却或忽视她的命运,至少使我们部分淡忘,通过小说的上下文,体会更深层的意味。列夫在谈到不愿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时,他没有提及安娜,但是我们却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托尔斯泰更愿我们这样看待安娜,她就像哥哥斯第瓦和嫂子多莉的顽皮的孩子,他们为了一时的愉快就破坏东西,她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自私自我,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列文用积极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有能力为追求高于自身的东西而生活,但是安娜却是一个消极的例子。

生活的意义不仅是列文要面对的难题,同样也是谢尔盖和沃伦斯基无法逃避的。后面两位男人给出了与列文截然不同的答案。沃伦斯基的答案更为简洁:他认为生活无意义而言。这种观点在列文考虑自杀时也曾一闪而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悲观的想法促使沃伦斯基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塞尔维亚的战场。他向谢尔盖坦言,失去一个人可以很容易接受,人这一辈子没什么值得纪念的。谢尔盖对此的诠释则更为复杂深奥。谢尔盖试图挽救婚姻,不过聪明过人的他却没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他投身于公益事业,以此掩盖自己私生活的失败。他在支持塞尔维亚人民上并非虚情假意,而是自己的热情没能全部彰显出来罢了,尤其体现在当列文盘问谢尔盖,这些报纸为是否为了提高发行量,特意夸大其词,故意使塞尔维亚事件耸人听闻时。谢尔盖试图与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但是却选错了方式。他关心的受众群体很抽象,不真实。与沃伦斯基相仿,谢尔盖无法与活生生的人发展美好而真实的人际关系。

一些女权主义评论家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虽然频繁地以同情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女权问题,但是却在故事结尾流露出歧视妇女的倾向。托尔斯泰采用的两条平行线索随着女主角故事剧情告终而消失殆尽。小说中最后几乎没有再提到安娜,倒使列文成为了这出秀的明星。他斥责凯蒂带着孩子去树林有违他的命令,他比凯蒂更明白什么是最好的。同样,虽然列文受过宗教的洗礼,但他不打算与妻子分享自己的心得,因为她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小说中的女性无一例外没有深层的哲学寓意,她们只是照顾孩子,忙于家务事。甚至安娜丰富的经历在小说结尾似乎也淡化了很多。托尔斯泰对安娜同情有加,在伯爵夫人称安娜既卑微又卑鄙后,她复杂的处境顿时化作青烟。我们知道伯爵夫人想错了,她认为安娜心胸宽广,高贵大方,小说里也没有人保护安娜或敢于与伯爵辩驳。最后,托尔斯泰好像是在谴责女性追求激情和自主的权利——甚至在引导我们支持安娜追求这样的权利之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