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李白诗风

(2013-06-14 11:42:11)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纵横驰骋、变幻莫测,展现独特的诗歌创作特点。诗中的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游侠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并且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基调奋发向上,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无可比拟的诗歌创作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深度。

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又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诗风有没有些许转变呢?一般认为,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甚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人们朝气蓬勃、胸襟开阔、豪迈放旷。而这种骄傲自豪、乐观奋发、继往开来的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历史的最强音。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伟大时代。作为被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诗人,李白像一颗巨星从大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他在盛唐取得的令人注目的成就,所谓是“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他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和真实写照。
   特定的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下形成的一种新潮流的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乳汁的哺乳下步入了高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优秀代表。

其次,文学已有的成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汲取的营养。
  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形成的土壤是唐朝经济的繁荣,但诗风的形成仅有肥沃的土壤而没有其他非经济因素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必然的深刻的联系。
  初唐全面辉煌的社会带来了文学的盛世,而作为封建正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更是迅猛的发展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三百年间诗作近五万首,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间遗存总和还多出两三倍。这一时期诗坛的诗人更如群星灿烂,社会性极为广泛,这使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很高的境界,诗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李白抱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态度,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再次李白的个人经历,所受儒、道、侠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促进了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的旗手。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击剑游侠。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甚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在李白身上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了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力量。
    李白的诗风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飘逸”。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这
首诗里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其中的“飘然”、“清新”和“俊逸”,可以说是“飘逸”说的刍型。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严羽都用“飘逸”一词来概括李白的诗风。如<<渔隐丛话>>引王荆公的话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苏东坡也说“太白诗飘逸绝尘”,严羽则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可见,“飘逸”是前人公认的李白诗风的总特点。但我认为李白诗风在诗人的创作前后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然,李白前期的诗歌创作是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游历大江南北,阅尽天下的壮美山水,诗歌中透露着诗人的雄奇豪放,但是诗人在经过了一系列人生变故后,诗歌创作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李白早年受到唐玄宗的宠遇,醉宿长安,与那些皇亲国戚同杯共盏。气概凌厉,风流倜傥,想要在仕途上干出一番事业来,但是唐玄宗并没有重用李白,而是给了他一个闲职,李白为此郁郁寡欢,可以看出,唐玄宗对诗人李白的恩宠有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失败经历,为此李白还一再愤愤不已。

李白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变故,但给予作者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安史之乱了,安史之乱给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最大,这一政治事件使得李白诗风有所改变,具体主要体现在李白晚年自信心逐渐低落下来,在大多数作品中,豪情顿减,勇气下降,气势也有所减弱。从风格上来看,李白晚年的的诗歌由格高调逸转为沉重的沦落、落魄与漂泊感。从诗歌的主题上来看,李白的政治抒情诗由前期的表达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政治热情,转而具有较强的社会忧患意识与现实内容。

而表现在诗歌创作的类型上来看,李白在安史之乱后,旧题乐府诗歌的创作逐渐减少,可以说,安史之乱是李白创作旧题乐府诗歌的终结。李白诗风的转变具体体现在诗人的人生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从出世转为入世,前期的李白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而安史之乱后诗人逐渐认识到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的重大,随之改变了李白对于社会的看法,他不再醉心于壮阔的山水,也不拘泥于宫闱官场,而是有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有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李白诗风的改变实际上就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一种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释名》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