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富增长之道

(2014-01-26 14:06:09)
标签:

财经

二.需求之道

前面讲述了财富增长中人的外修与内修之道,下面将论述的是财富增长与人类需求的关系。

当人类社会还处于低级阶段时,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吃。其次,安全和温暖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栖身之所和遮身蔽体之物,以防御敌害进攻,抵抗寒冷侵袭,比如天然洞穴、野兽毛皮等。当然还有其他需求,比如拥有配偶等。可以说需求比较简单,但这不是说当时人们的欲望需求也比较简单,欲望需求永远大于实际需求,因为人可以幻想、梦想(实际上人的感觉就是需求的外在源头)。然而,那时人们的欲望需求相较今人,还是少得可怜。

在一定程度上说,欲望需求强烈地引导并催生着实际需求,只不过现实条件无情的扼杀了欲望需求,常常迫使人作出放弃,让人无可奈何地回到现实的实际需求中来。

我们把现时条件下,能够经常达到的实际需求叫做基本需求,把现时还不能达到,但已在欲望中产生的需求叫做潜在基本需求。可以发现,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种潜在基本需求将不断地、逐步地进入到基本需求行列。举个今天的例子:手机刚发明时,只有少数人用得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手机还是种潜在基本需求。随着手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生产变成现实,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一步步提高。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已成为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这样,人们对手机的潜在基本需求就上升到了基本需求。

从上例中也可以看出:人们能够达到某种基本需求的时间是不同步的,有的早已达到,有的偶尔满足一下,有的恐怕还不认识。人口的流动,物资的交流,信息的互换,使得人们的欲望需求极大地增长。进而,欲望需求又直接刺激了实际需求的增长(间接刺激了创造欲)。

从粗浅意义上讲,财富就是人们拥有的实际需求物。这种实际需求物,在从潜在基本需求物上升到基本需求物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从无到有,从可有可无到离不开。这说明某种财富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至达到最大化。

财富增长的最高标准就是达到最大化。然而,现实条件成了制约财富增长的瓶颈。举例说,当你赶着牛车拉庄稼时,看到人家开着三轮车拉庄稼,不免心生羡慕,这就有了欲望需求:也想拥有一辆三轮车。但是,你一年的收入除了开支,所剩无几,只好在欲望需求中郁郁徘徊。可见,虽有强烈的欲望需求,却形不成实际需求。这就说明,即使需求供应方生产的产品达到应有的最大化,但需求方形不成实际需求,则供应方的财富也达不到最大化(你想啊,无人买的产品能成其为财富吗?)。反过来讲,需求方其实也是需求物供应方,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

所谓财富最大化就是社会最大实际需求量与社会最大实际供应量一一对应。我们知道,需求方若要形成某种实际需求,必须使自己的收入水平达到该需求水平,而自己的收入水平实际上就是自己所供应的需求产品也应达到最大化。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

假设有一个由甲、乙、丙三人构成的封闭体系(为什么要建立封闭体系模型?只因它不受外部影响,比较容易说明问题。),甲、乙、丙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abc,且abc都是三人的基本需求品。现在,甲生产a3个,乙生产b3个,丙生产c3个。

甲自留1a,然后以2a分别换到乙的b1个,丙的c1个。

乙自留b1个,已经以1b换甲1a,又以1b换丙1c

丙自留c1个,已用1c换甲1a,也已用1c换乙1b

这样,甲、乙、丙的财富就都达到了最大化。也就是说,甲虽只生产a,但通过交换,把自己不用的2a换到了自己可用的bc各一个,则无用的2a也有了用场:用于交换。乙、丙也是如此。如果三人不进行交换,则各自只拥有一种各一份财富,同种各两份废物。经过交换,三人各自拥有了三种各一份财富。

如果甲生产a4个,那么,由于3a已满足甲、乙、丙使用,多余的1a在该封闭系内没有用处,自然不能算作财富。(当然,突破封闭系,出口到外,也可能找到用场。但在这里,为使问题简明,我们不涉及开放系。)假如a除了有原来的用途外,又发现了新的用途,而且对甲、乙、丙都有用,那么,甲生产4a除自留1个满足原先需求、再以2个换到乙的1b,丙的1c外,又自留1个满足自己新的需求,而这种新的需求物就成为甲的新增财富,成为乙、丙的欲望需求物。可见,财富之所以增加,就是因为发现了原物的新功能、新用途,或发现现物具有某种功能、用途。

如果甲生产a6个,但乙和丙仍然只生产b3个,c3个,那么,甲多生产的2a因为无人和他交换,所以仍然没有价值,不能算是财富。如果甲将多余的2a分别赠送给乙和丙各1个,那么,在乙、丙来说,这两个a就是财富——无偿财富。而在甲来说,多余的a也并不能作为财富——正财富,只能算作负财富,因为它实际造成了甲的浪费。除非你又能发掘出它的功能,或者说它就是一种耐藏品,经历时间而不坏,或者说它虽不耐贮藏,但你有办法让它不坏,那又当别论。

又假定甲生产a4个后,由于生产力强,又生产d1个,用于满足自己又一种需求,那么,这种用于满足自我需求的财富增长方式就叫财富的自我增长,实际上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方式其实也是合工的一种。何谓合工?合工就是将生产多种需求品的功能集于一体的生产方式。这里说的是一种财富的自我增长合工方式,还有一种是财富的交换增长(有他增长)合工方式,将在后面论述。

合工体因为生产多种需求品,所以需要多种技术、多种设备、多种原料。生产的需求品越多,造成的拖累越大,能量越不足。故此,合工方式产生后,就逐步让位于分工方式,即专业分工生产方式。专业分工生产方式只需一套技术、一套设备、一套原料,能量较为集中,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因而效率较高。

专业分工由于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的产品就不一定是为了满足自我需要,主要是为了交换别的需求产品,而这中间环节就是先交换到等价的货币,再用货币交换别的需求产品,这在后面要讲到。

合工与分工也不是绝对的,合工拖累过大,就向专业分工转化;专业分工产能过剩,生产出多余产品就是浪费,而不能算作财富增长。这种情况下,专业分工中就又有新的需求产品问世,以消化过剩产能。这时,专业变成了双业或是多业,合工又产生了。可以说,专业分工产能过剩将孵化出多业分工;多业合工随着新产业生产的需求产品被消费者大量接受,新产业规模也将壮大,因无法兼顾而又分化出了专业分工。在这一分化过程中,产生了多量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吸纳了多量的待就业者,就业者又生产了大量财富。

下面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模型中来。

假定甲除生产a4个用于自用和交换外,又生产了d3个,除1d自用外,其余2d用于交换。

如果这时乙除生产b3个外,又生产了新产品e3个;丙除了生产c3个外又生产新产品f3个。乙和丙除各自自留一个新产品外,其余各自2个用于交换。

于是,除进行过原先的交换外,甲拿1d交换乙1e,再拿1d交换丙1f;乙已拿1e交换甲1d,又拿1e交换丙1f;丙已拿1f交换甲1d,也已拿1f交换乙1e。如此,甲、乙、丙的财富就都得到了增长,且达到了最大化。这时,甲拥有2a1b1c1d1e1f;乙、丙都拥有abcdef1个。——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财富的交换增长,甲、乙、丙都是多业合工体。当然,如果他们只生产一种产品,那就是专业分工体。

总结前面论述,财富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增长,一种是交换增长(有他增长)。我们可以发现,交换增长要比自我增长速度快。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交换增长主要建立在专业分工基础上,而专业分工规模大、效率高。当然,没有合工就没有分工,合工往往标志着新需求产品的问世,而新需求产品的问世是需要一段过程的。说到底,没有新需求产品的问世,就不会有财富的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在财富的交换增长中,由于交换双方都各自是一个“供求双面体”,是各有所求、各有所供,而不一定是互有所求、互有所供,所以,双面体之间很少进行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说来,要经过换取货币这个中间环节。

货币的主要功能,一是公共联系性,二是便利交换性。前者指的是:1.不论是什么需求产品都可以兑换成统一的货币。2.统一的货币可以兑换到任何需求产品。后者指的是:货币对具体需求产品的替代性,即一定价值的货币可以替代一定数量的具体需求产品。这就用轻便的货币替代了笨重的某种具体需求产品,交换到另某种具体需求产品。这就比物物交换所遇机会要多得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精力,因而货币大大的促进了需求产品间的交换,使“财富的交换增长”有了进一步的增长。

(未完待续)

                             杜海忠

                                 2014.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财富增长之道
后一篇:财富增长之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