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希贵,走进北京十一学校(二)

标签:
365 |
分类: 教育杂谈 |
2019年3月12日星期二
人这一生,最庆幸的是遇到了懂你的人,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事业,与一群有着共同梦想的团队人员合作,去创造属于团队的辉煌。
感谢命运的安排、感谢北二外附中、感谢何校长对我们高中部的全力支持!
我们怀着“眼界决定境界、思想决定出路”的理念,再一次踏上了学习之路,这一次的北京十一之行,是我们高中部所有老师又一次成长的平台,相信我们会站的更高、思考的内容会更深,成长的速度会更快。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北京的天气还是那样的特别,碧蓝的天空不留一丝云彩,那些等待发芽的树干依旧傲立于天地之间。树杈上无数的鸟巢在大风中摇曳,偶尔飞过的一群小鸟显得那样豪迈而自信,仿佛回到了家乡那种秋高气爽的环境。
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气环境,对于一个有着同样教育梦想的团队,我们的心始终是火热的,我们的学习热情就像那高照的艳阳,一直温暖着我们。从酒店到北京十一学校,步行时间大概有10分钟左右,我们对学习的思考与讨论在这个路途中再次交流、再次分享,我们边走边学,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的样子,感觉真的很幸福。这种感觉是我们这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在寒风中经历过的学习之路,会让我们记忆更加深刻。
随后,我们来到了远翥楼101的会议室。看见桌上早早就准备好的研修班活动安排表,我们从内心非常感谢北京十一学校的领导们,感谢他们给我们单独安排的学习内容,为他们的热情和做事的精细而感动。翻开安排表,里面的培训单安排得非常紧凑,邀请的都是北京十一学校的首席专家,这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激动和开心。
接着,安主任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点,然后观看了他们学校的专题片《问青春》和《数字故事》,我们被北京十一学校所做的教育改革深深地折服、由衷地钦佩,这也让我们找到了教育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看完专题片后,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然后由北京十一学校的领导带领着我们参观了学校,一路上我们感触很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想,那就是如果让自己在北京十一学校读书,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我想,一个学校能把教育做成这样,那就是真正的教育,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本质,而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们做到了。
参观完学校后,我们回到远翥楼101会议室,由学校的田俊副校长为我们作了第一场报告《学校管理机制与核心制度建设》,让我们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核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虽然在来北京之前,我们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学习了《学校转型》这本书,也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有了很充足的了解,但今天的感受更加真实和具体。在田校长分享之后,我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相互交流,对于我们的困惑,田校长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有爱心、为人低调和蔼的校长,让我们感动!
第二场报告由北京十一学校的数学老师潘国双博士主讲,内容是《高端课程研发策略》。潘老师是一位有着深厚教育情怀和专业功底的教育者,他从课程研发的背景、课程研发的实施、课程研发的核心、和教材的开发几个方面为我们高中部团队作了详细的分享。从他幽默而富有内涵的讲解中,我们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从心底感到震撼和佩服。震撼的是他对工作的那种忘我的精神,佩服的是他的专业高度和内涵。应该说,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潘老师的报告让我们的思想再次得到了升华和提炼;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能量。
在潘老师的讲解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学术之风很浓,他们的课程建设很丰富,每位老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学生也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一群高素质的博士、硕士有着别人没有的那种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必然会产生更为强大的课程改革内涵。结合上午在学校的参观过程,我体会到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理念是:处处有课程、时时有课程、事事有课程、人人有课程,这就为学校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成长的平台。与其说是学生在学校成长了,不如说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成长。他们真正地实现了从服务于分数转变成服务于学生和老师。
时间过的很快,在喜悦的享受过程中,我们度过了第一天的学习。吃完晚饭后,我们再一次回到了会议室,开始了我们的内部研讨。我们团队的研讨会,从不担心会冷场,每一位老师都抢着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让思想再次交流和碰撞。
两周的学习之旅,让我们充满着期待!明天会更精彩,我们的收获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