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雪孩子》

附:文本解读模板:
年级 |
一 |
课题 |
雪孩子 |
解读者 |
任金 |
|
新课标(编者) 对童话的要求
|
童话是一种以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因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生动离奇、引人入胜、契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因而备受儿童欢迎。 |
|||||
作作品与作者
|
作品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主题,写作的背景; 作者的生平,性格以及同期作品。 |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读着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雪孩子善良的心地。 本文作者:嵇鸿,1920年于西子湖畔,长于太湖之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任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教师,上海市市西中学语文教师,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毒窟》、《圈女》,儿童文学集《鬼火》、《神秘的小坦克》、《孙悟空巧遇真“石猴”》、《最珍贵的礼物》、《动脑筋童话》、《东游奇遇》、《雨夜之歌》、《珍珠贝姑娘》、《扑朔迷离》等50多篇。散文《橘红的光》1987年选入上海初中语文补充读本,童话《小白兔和小灰兔》选入上海小学语文课本,《神秘的小坦克》(节选)选入全国统编小学语文课本。《“没兴趣”游“无算术国”》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三等奖,《雪孩子》选入《世界金奖童话库》、《中国经典童话》,摄制成电影获文化部1980年大奖,《冰雕姑娘》获第二十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剧本《雪孩子》等。
|
||||
该学段学生的
|
|
|||||
教者的解读
|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9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雪啦!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白云很美很美,就像雪孩子很美很美的心灵。
在这课教学中,我紧抓小白兔和雪人感情变化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走入情境,熏陶情感
新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广泛的内涵,指出语文是交际工具、思椎的工具、传统文化的工具。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孔子亦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茫茫白雪中,兔妈妈和兔宝宝堆起了可爱的小雪人,雪人和着音乐,和小白兔翩翩起舞,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好的情感基础。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点,课文中第三段,雪孩子和小兔子愉快到游戏,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渲染,使学生充分感受雪孩子和小兔子之间真挚的友谊。第七段雪孩子为了救出小兔子,自己却化了。采用了比较忧伤的音乐。最后一段,雪孩子变成了很美很美的云,则用了十分舒缓明丽的音乐。这些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靠的是长期的、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在创设情境,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想象中激发创造潜能。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情感需要自身的感悟,新课程目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重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寻找情感体验切入点,体验情境:
如抓住“雪孩子怕火,可是为了救小白兔,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情感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雪人美好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体验真情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合理展开想象,可以外延文章的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也可尝试续编故事。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课文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感受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