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建”学习心得
(2015-05-21 10:22:20)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学随笔 |
4月24日,我被学校派到北京新教育实验学校学习,这次学习的主题是“家校合作共建”。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虽然旅途劳累,但是确实收获颇丰,不虚此行,下面我就谈一下此次学习的感受
第一天上午培训开始了。进入会场不久,就看见一个穿红色上衣的老太太被人搀着坐在了前排。看样子是个重要人物。八点培训正式开始,主持人的介绍让我知道了那个重要人物是知心姐姐卢勤。哦!这个名字很熟悉,以前听收音机时经常听她主持的知心姐姐栏目。但现在多年不听收音机了,这个名字也就渐渐淡忘了。
知心姐姐被人搀着上台要给我们做报告了。一搀上台,马上就有几个人搬来了桌椅,但知心姐姐还是执意站着讲,她幽默地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全场笑了。我的崇敬之情也由这句“站着说话不腰疼”而生。一个小时的报告,67岁的知心姐姐,走路需要人搀着的知心姐姐,就始终站着,中间没喝一口水。整个报告一气呵成,清晰的思路,超前的意识,对事对人欣赏的态度,深深地震憾了我。特别是当我听说有两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打电话让她去跟班里的孩子交流,她也欣然前往,她那对孩子的尊重,再一次让我心潮澎湃。还有她那不畏难,那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无一不荡涤着我的心灵。
报告结束了,全场爆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知心姐姐又在别人的搀扶下离开了会场,全场人员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欢送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下午我们听了六个叙事,有来自实验区的,有来自实验学校的,有来自家长的,有来自萤火虫义工的,还有来自班级的。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河南宋新菊老师的《我和“梅”爸“梅”妈的故事》。喜欢她的每日一语,每周一信,两次家校会。感觉这些实实在在地坚持是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向宋老师学习吧。
还喜欢卢志文老师的点评。感觉他的点评,从宏观到微观,既有理论又有实例,既严肃又不失幽默,高屋建瓴呢!
最后一天孙云晓老师的报告主要讲了如何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孙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大家,听了他的报告感觉确实受益匪浅。孙老师演讲的主题是《良好习惯缔造完美人格》。他分析了为什么今天的学生难教育,从宏观分析出了四个原因。第一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教师的权威地位,第二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第三,性发育提前,性教育滞后,性环境复杂。最后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他也给教师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第二,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第三,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第四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因材施教。孙老师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来阐述这些理念,在事例中去感受。更为的生动具体。说的话都有具体的科学理论分析,不愧为大家。听起来还是句句入脑,入心。这个报告家长、老师听听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都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感谢学校给的这次机会学习,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