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四章 36、《三国演义》主要版本及其源流
(2013-03-20 23:24:00)版本问题是《三国演义》的三大疑案之一,又与成书年代、作者紧密相连。下面我们来研究《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版本源流和版本得失等。
一、版本很多
罗贯中写成《三国演义》已经六百多年,问世以来,很受各界欢迎,但是它的传世版本很多,据专家考证,仅明代就有三十多种版本,到清代,不同的版本又有许多。这些版本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综合各方观点,我谈一点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介绍一些主要版本的情况,力争使读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并理清主要脉络。
《三国演义》版本不但很多,而且关系相当复杂。它们对前版本,或有增有删,或有修有补,或合并题目,或进行注释等等,形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的复杂局面。但罗贯中的原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倾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二、主要版本介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及其源流:
(一)、 “嘉靖壬午本”——早期的重要版本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目前发现的早期版本。因为它是明代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大字本,简称“嘉靖壬午本”
1、
有的专家认为:“它可能就是罗贯中的原本。”其它《三国演义》的版本,都是“嘉靖壬午本”派生出来的,包括《毛宗岗本》,它是《三国演义》最值得重视的版本。但是也有不同意见,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三国志传》系统版本(简称“志传本),虽然发现较晚,但它和“嘉靖壬午本”却是罗贯中原始版本派生出来的一对兄弟,他们不是传承关系。
2、
嘉靖壬午本正文卷首题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3、二十四卷、二百四十段
这个“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全书二十四卷,每卷十段,共二百四十段。这里的段,以往学术界习称“则”,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说法,应称为“回”。全书二百四十回,每两回相当于“李卓吾评本”的一回。譬如,“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是:“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回是:“刘玄德斩寇立功”;到了“李卓吾评本”,将这两回的内容合并,称为第一回,题目也相应的改为对偶题: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4、有“褒刘贬曹”的政治倾向
5、有两篇重要的附录文献
“嘉靖壬午本”正文前面,附有两篇重要文献,第一篇是庸愚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这个庸愚子是他的自我贬称,他的真实名字叫蒋大器(因为原落款后有“金华蒋氏”、“大器”二印)。第二篇是修髯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引》,这个修髯子是他的自我俗称,也相当于作家的笔名,他的真实的名字叫张尚德。(因为原刻本有“尚德”、“小书庄”、“关西张子词翰之记”三印,可知修髯子即关西人张尚德)。
蒋大器的《序》,对这部小说作了全面、精炼的论述。首先指出它“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意思是说它描写真实,接近于历史。然后又说它:“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读者阅读,通俗易懂。可以了解历史,开阔心胸等。接着,蒋大器又概括了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和雅俗共赏的阅读效果。蒋大器的这些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奠定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地位和理论基础。
张尚德的《引》,首先概括了这部历史演义小说“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的教化作用和艺术感染力。然后评论认为这部小说是“羽翼信史而不违”,它和历史记载差不了许多。这就对小说的虚实状况作出了基本的结论。
6、该版本的出版校正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了“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排印本。
《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沈伯俊先生认为,这个“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错误,这些错误并非出自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的是作者知识的局限造成的,有的是作者的笔误和传抄、刊刻之误造成的,它与作者的虚构无关。经过沈先生的仔细对照,共发现有一千余处,并一一进行了校对改正,校正本于1993年5月出版,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读者好评。之后沈国俊先生又作了近一步校正和注释,整理本于2008年4月出版。对此,沈国俊先生贡献很大。
(二)、《志传本》系统——根据之本应在嘉靖壬午本之前
书名《三国志传》,现存明万历年间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年)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乙巳(1605年)郑少垣联辉堂刊本、万历庚戌(1610年)杨起元闽斋刊本、天启年间闽芝城潭邑黄正甫刊本等,统称《志传本》系统。
主要特点是,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有关于关索或花关索的情节,有周静轩诗。各本刊刻时间均在嘉靖壬午(元年,1522年)刊本《三国通俗演义》之后七十年至上百年。内容与嘉靖壬午本有所不同,文字较嘉靖元年本通俗。清代以来流传不广,长期不被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嘉靖壬午本”是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而且可能就是罗贯中的原本。但是,1976年,澳大利亚华裔学者柳存仁首先提出异议,他认为《三国志传》之刻本,虽然刊刻的时间在嘉靖壬午本之后近百年,但它的根据之本固有可能在嘉靖壬午本之前。
张志和先生于2002年10月在《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一书中认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该书的最早刊本,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才是该书的祖本,其成书时间比嘉靖壬午本约早20年以上。”
日本学者中川谕于1989年5月撰文,在分析了嘉靖本、周曰校本、吴观明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宗岗本、余象斗双峰堂本等五种《三国》版本以后,他指出:在嘉靖壬午本中没有,而周曰校本、吴观明本、毛本中出现的故事,包括关索故事等,至少有十一个。因此他认为,尽管嘉靖本是最早的《三国》版本,但绝非最优秀的版本;也不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三国志传》是与嘉靖本并列的版本,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比嘉靖本更古的形态。
日本学者上田望于1990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嘉靖本以外的版本,都不是从嘉靖本分化出来的。二十四卷本系统中的夏振宇本,与《三国志传》等二十卷本,在有些地方文字相同,是保留着古老面貌的版本之一,“李卓吾评本”和“毛宗岗本”都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张颖、陈速于1978年撰写文章认为:《三国志传》不仅是《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而且是“毛宗岗本”所依之真正“古本”。
英国学者魏安于1996年的撰文认为:《三国演义》版本可以分为AB和CD和两大系统,元末明初时,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以后,原本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此本分为十卷,没有关于“花关索”的情节,也没有周静轩的咏史诗。然后,“元祖本”分化为AB系统的祖本和CD系统的祖本,分别在明中叶刊行。AB系统为官本或江南本,其读者多来自士大夫阶层;CD系统为闽本,其读者多来自小市民阶层。AB系统祖本的主要变化是:正文改分为十二卷,增入史书的注释及论赞等;CD系统的主要变化是:正文增入周静轩诗72首。由CD系统分出的C1分支,正文改分为20卷,增入花关索故事;D支,正文改分为20卷,增入关索故事;AB系统中的B支,逐步演化出夏振宇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的《三国演义古版丛刊》、中华书局影印的《古本小说丛刊》,均包括部分《三国志传》刊本。
(三)、叶逢春刊本—— 可能更接近罗贯中原作之面貌
书名《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建阳叶逢春刊行,简称“叶逢春本”。
“叶逢春本”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之一。卷端题署:“东原罗本贯中编次
此版本为十卷二百四十则,每卷二十四则。首有嘉靖二十七年钟陵元峰子序,次为《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传绘像足本大全目录》、《三国君臣姓氏附录》。每卷首标出该卷起迄年代,并有该卷目录。各则都是单题,大部分是七字标题,个别是六字、八字。正文中没有关索或花关索的情节故事,有周静轩诗。正文每页采取上图下文的结构,上图约占三分之一,图的两边为竖写标题。这种形式,与元刊《三国志》平话接近,保留了比较古朴的版本样式,可能更接近罗贯中原作的面貌。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该版本原书藏于西班牙爱斯哥里亚尔修道院,缺少卷三、卷十。日本关西大学出版部于1998年出版井上泰山编的影印、排印对照本。
(四)、“周曰校本”和它的“十大增文”、“四大异文”
周曰校本的全称是《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回。明万历辛卯(1591年)金陵周曰校刊本,简称“周曰校本”。
王长友先生在1991年和1994年分别撰文,论述了“周曰校本”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明版《三国演义》今存二三十种,学术界向来认为除关索故事外无大差别。与嘉靖壬午本相比,最值得重视的在于十大增文和四大异文。这十大增文是:(一)、第二卷中多出了“孙策战王朗的故事”;(二)、第三卷中多出了“袁谭向刘备求救不果的故事”;(三)、第八卷中多出了“关索向孔明请战的故事”;(四)、第十卷中多出了“曹睿亲征孙权的故事”;(五)、第十一卷中多出了“夏侯令女的故事”;(六)、第十二卷中多出了“刘禅降魏后霍戈坚持抵抗的故事”;(七)、第十二卷中多出了“羊祜和陆抗的故事”;(八)、第十二卷中多出了“晋朝君臣关于是否伐吴的争论”;(九)、第十二卷中多出了“晋朝君臣关于是否乘胜灭吴的一场争论”;(十)、第十二卷中多出了“灭吴后晋主怀念羊祜之功的故事”。
论者认为,十大增文中,(七)、(八)、(九)、(十)四段故事是周曰校本校定者一次性插进去的。前面的增文中,有三处是它的版本之前的过渡版本已经增有了。另有三处是出自过渡版本更前的版本。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初期传刻过程中,已经发生多次变化。这十大增文,在“嘉靖壬午本”和“闽建本”中都没有。而此后的多种版本直至“毛宗岗本”,都保留了这十大增文。可见“周曰校本”才是这些版本的嫡亲祖本。周曰校本的修改是毛本以前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四大异文是:(一)、卷一《安喜张飞鞭督邮》中写“破张宝法术的一段”;(二)、卷三《云长策马刺颜良》末尾一段;(三)、卷七《玉泉山关公显圣》写关公遇害一段;(四)、卷十《孔明大破铁车兵》写关羽显灵的一段。
论者认为:在这四大异文方面,周曰校本和嘉靖本差异很大,而与闽建本接近。说明周曰校本当年确实有一个与嘉靖本不同的“古本”在手,它更接近《三国演义》的原貌,可以称为“周藏《三国志传》。
(五)、“李卓吾评本” ——并两则为一回
书名《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之一,
简称“李卓吾评本”。它是明朝末年清初年间刊印流行的一个版本系统,目前发现的有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吴郡宝翰楼刊本、清初吴郡绿荫堂覆明本等。
这个版本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并二则为一回,共一百二十回,不分卷。并改单句题为对偶题。目录每回二句,即取上下两则标题。但在正文回数下仍以一句为题,其下题则夹于正文之内。这是一个不正常现象,因为,既然目录的题目已经改为每回两句,为什么正文中还没有将两句题目直接刻于正文之上,而是将下题夹于正文之内,说明作者当时还是不想彻底摆脱原本的单句题目,以表明和原本的关系;或是思想不解放,担心引起他人的反对。
所谓“李卓吾评语”实际上是假的,这些评语并不是李卓吾写的评语,而是叶昼写的,他却伪托说是“李卓吾评本”,可能是李卓吾的名声当时比较大的缘故。所以有人称此本为“伪李评本”。
(六)、“毛宗岗本”——三百年来通行的版本
书名《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六十卷,一百二十回。今存最早刊本为清康熙年间醉耕堂刊本,首刊康熙己末年(公元1679年)。简称“毛本”或“毛宗岗本”。
这一刊本的扉页题“声山别集”《四大奇书第一种》。目录前题“声山别集,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有李渔序、《凡例》、《读三国志法》。
实际上此刊本的全部评改工作都是毛纶、毛宗岗父子所完成。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毛宗岗,字:序始,号:孑庵。
毛纶与金圣叹既同乡又同时,颇有文名而穷困不仕,中年以后,双目失明,乃评《琵琶记》、《三国演义》以自乐。毛宗岗本人亦有文名而未出仕,随其父评改《三国演义》,并为之校订、加工和最后定稿。所以,“毛本三国演义”虽出自毛氏父子之手,而世人多归功于毛宗岗。
毛氏父子模仿金圣叹的做法,对《三国演义》采取了改、增、消等办法,在《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基础上,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消除论赞,增删锁事,改换诗文。这实际上是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修改。然后又加了评点,对《三国演义》的长篇结构、情节艺术、人物形象等,作了分析和评述。同时,毛氏的修改,使该书的正统观念和民本思想有所增强,“褒刘贬曹”的倾向更加明显。
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小说中一些内容的重要修改,对小说增色很多,贡献很大。对此,《三国演义》专家何满子先生研究对照后,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做了不少增删,且优劣互见。增加的好的地方,如将历来脍炙人口的名文如孔融的《荐祢衡表》、陈琳代袁绍所作的《讨曹操檄》、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加入于情节的叙述之中,使小说增添了文采。删得好的如罗贯中的原作有大量与情节的演进关系不大的表奏、文牍、论赞等。例如罗贯中本卷一第一则所录的光禄大夫杨赐和议郎蔡邕的对策、第五则何进被杀后史官的论赞之类,凡六七十处之多。其中如罗本卷四第三则《袁术七路下徐州》中,原来引录了张紘所作的孙策《绝袁术书》,长达千字,占了这一则的三分之一强的篇幅。这类冗文阻碍情节的流走,又不属于美文学,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删掉后不但使情节更加紧密,而且从文体上讲更减少了历史文献对小说的拖累。这类删改对毛本能代替罗本的流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此外,万历以后的不少刻本中夹有很多周静轩评三国史事的诗,有的多达七十余首,诗艺平劣,毛本悉数删除,换入了杜甫、杜牧、苏轼等题咏三国史事的佳作,在提高文学质量上也有积极作用。毛本又将罗贯中原来就比较浅近的文言改得更为通俗易懂,使之更与通俗白话小说接近,对此书的流行也有帮助。
第二,每回前加了回评,正文中加了小字批注。这些回评和批注都是毛氏父子对这一回、对这一事物或具体情节的评语。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内容。其中渗透着批评者的伦理道德观。
第三,借金圣叹之口,作了一篇序言。毛氏父子假借金圣叹之口,作了一篇序言,对自己的评改吹嘘了一番,并将此书标为“第一才子书”。金圣叹评小说的好名声,很可能对毛本的流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把杨慎的词《临江仙》作为开篇词。毛氏父子将明代大诗人、历史学家杨慎的词《临江仙》作为开篇词,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这个开篇词加的很好,它反映了毛氏父子对这一长篇巨著的解释和理解。也是对读者的一个引导。毛氏父子认为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和罗贯中的思想是相通的,它反映和概括了这部小说的史诗般的情绪,又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悲凉,它情调起伏,真切感人,可以激起我们对这部巨著的浓厚兴趣。
第五,又加了一个开篇语“分合说”。在开篇词之后,又为小说加了一个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收尾处又照应了这种开篇,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反映了毛氏父子的历史循环论观点。
这个“分合说”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和评论。有的认为这个“分合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这部小说的导引,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赋予其深奥的道理和很深的内涵。对此,本作者不敢苟同。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确实是有分有合,合了又分,分了又合。但不一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久”代表多长时间?有时候“刚分就合”,有时“刚合就分”。周末出现七国,后来被秦国统一,秦国存在的时间很短,就被推翻。秦汉相争没有多久,就统一于汉。西汉和东汉存在了四百多年,时间比较长。然后是魏、蜀、吴三国,也只存在了四十多年 ,能算久吗?唐朝灭亡之后,出现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时间都不长。因此,“分合说”分析的只是一种历史表面现象,没有说明分合的原因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历史分合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和内涵。
总之,经过毛氏父子的全面修改和评点,使该本在艺术质量上比旧本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毛本》成为近三百年来最流行的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为流行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它是以“毛本”为基础而整理出版的。
199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沈伯俊先生校勘整理的毛本《三国演义》,保留了毛氏的评语。
本作者有一本毛评本《全图绣像三国演义》,是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本保持了“毛本”原来的真实面貌。只是在文字上纠错补漏。一是保留了原有的序言、凡例、读法、回评和夹评。二是复制了通行刊本中的全图绣像。三是对全部文字,一律加了新的标点。我十分喜爱这版毛评本《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因为它的回前评对读者研究和理解书中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它对具体细节、语言、行为的夹评、夹叙,渗透着评论者的思想和伦理观点,对读者很有启发。
(七)、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新中国以来最流行的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为流行的《三国演义》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是以“毛本”为基础而整理的。
当时首先是由作家出版社于1953年根据《毛评本》为底本改编的。它把毛氏父子的回评和批注全部删掉,保留了其改写的正文,又参照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进行了整理。书名为《三国演义》,以竖排三十二开本、上下两册出版。该书出版的第二年,即195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以作家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为基础,又参照了“嘉靖壬午本”和有关史籍,订正了“毛本”的若干错误,并附上了“三国演义地图”,于1955年出版了新版《三国演义》。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此版改为横排、简体字出版。这个版本就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流行本,也成为广大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范本。本作者曾于1975年购买了这一版本,几十年来手不释卷,看了无数遍,每次都有新收获,每次都有新感觉。
(八)、当代的一个重要版本——校理本《三国演义》
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2月出版了由沈国俊先生校理的《三国演义》版本。作为一种新型的《三国演义》版本,它是根据《毛本》为底本校理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全面校正了《三国演义》的八百多处“技术性错误。这些错误并非出自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作品艺术虚构和艺术描写的需要,而纯粹是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由于作者一时笔误或者传抄、刊刻之误。包括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名物描写前后矛盾等。
第二,纠正错误的方法稳妥。对于原本的“技术性错误”,并不直接改动正文,而是采用书末附《校理一览表》的方式,逐个指出错误所在,说明校改依据,使人一目了然。
第三,全书注释近一千七百条,简要准确,深入浅出,重在为读者释疑解惑,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此刊本问世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的欢迎,被誉为“代表了新时期《三国演义》版本整理的最高水平”。
以上介绍了《三国演义》的八个主要版本情况和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包括改编内容及其优劣,其中也渗透着本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