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Ⅲ》读后感(原创)

(2016-07-23 22:19:33)
分类: 原创随笔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Ⅲ》读后感(原创)

崇德小学  叶黎

新的暑假来临,看着手里崭新的书,我知道在我教师成长的道路上,又可以建造一盏指路的明灯,不禁欣喜而阅。书名很温柔、也很温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是美国的海姆·G·吉诺特。

认认真真地看完了目录前的序言、引言和致读者,在读到引言末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惭愧,为什么呢?引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反观自己,有时冲动地做出反应,不恰当的言语以及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上。作为新教师,由于自身需要学习的太多,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理解得太少,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顿觉相当惭愧。惭愧之后更多的是,我想要更加认真、反复地去阅读这本启迪心灵的书。

浏览了一下目录,目录详细、丰富又真实,和以往阅读的教育书籍不同之处是,仅仅浏览完目录就让我感受到教育光有爱、有耐心、有恒心是不够的,而需要一些技巧。经历4年的沉淀,我也深深感受到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需要重视一些方式方法的,而如何获得并使用沟通方式方法就是这本书的想表达的。

首先,我们需要抛弃自己那些拒绝性的语言,并学会一种接受性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什么呢?我们经常用到这样的语言,就是自己的父母在和客人或者陌生人交谈时用的就是这种语言。这种语言照顾对方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对方的行为。比如:一个客人忘记拿伞,你会不会说:“你怎么回事?每次都落下东西!你都几岁了!什么时候才会长记性?!”老师当然不会对客人这样说,他们会说:“这是你的伞。”这是不带贬损的告知,也不是训话,最好的话语就是最有礼貌的话语。那些话语激起爱,而不是恨;消除分歧,而不是毁掉希望;是幽默,而不是激怒。

其次,我们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愤怒后表面上的和谐。不仅是老师,父母也需要。老师和父母在充满压力的社会中,时而会冲动地做出反应,比如小孩忘记带作业甚至没完成、上课走神、作业讲解多次还不会做、处理学生之间的打闹、孩子不自觉完成回家作业等。可能我们都不太关心自己的回应传递出的是接受还是拒绝,也很少关注孩子当下的心情和主要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也许他们的感受比死板的规定重要的多。有人说,愤怒是智慧缺失的表现,当你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用愤怒去伤害对方赢得胜利,虽然赢得了胜利,那么胜利之后呢?犹记得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名高中老师发现他课堂上的一名学生总是上课睡觉,学习极度不认真,成绩非常差。这天,老师终于忍不住了,点名叫她回答问题,学生肯定回答不上来,于是老师开始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在老师说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你自己的将来啊!你父母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忍心……还没说完,就被学生打断了,红眼大声说道:“你是为了成绩!为了你自己!”这样的场景多么让人心寒,学生老师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所以,我们更加需要理智地去对待,伤己伤彼的愤怒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和行动所具有的破坏性力量十分巨大。这个时候理智可以帮忙,在即将愤怒之前,可以自我调整心理,管理好情绪,做一些自我暗示,比如:倒计时从10开始默数到0,愤怒就会降低不少,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在能够避免争斗、能够避开的小冲突和能够防止的战争上,不如花时间、精力在自我提升技巧型的智慧上。

最后,我们需要的是智慧,不是理论上的泛泛而谈,而是技巧型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解决问题时有益的方法。比如:一位老师要去给一些有违法行为的男生上第一堂课,她很担心,在她走上讲台时,她绊倒了,教室里爆发出大笑声,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直起身子说:“这是我给你们的第一个教训:一个人会摔倒趴下,但是依然可以再站起来。”这位老师运用智慧的力量去影响了事态的发展,她在窘迫的时刻并没有威胁和惩罚来影响孩子们,而是用智慧把混乱变成了沉思。再如:学生在老师桌子上放了一堆橘子皮,老师来上课看到后脸都绿了,大吼到谁干的?再问一遍谁干的?这么干的人不仅是猪还是个胆小鬼,最后一次机会,谁做的?最后老师惩罚了全班。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老师激起了憎恨,谩骂不会让人坦白,公开谴责也不会改善班级里的纪律,集体惩罚更不会加强自律。无计可施的那一刻,情感战胜了理智,于是大多人选择愤怒,但极少有人选择智慧,选择静下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办法。而这件事情用一点幽默就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可以把果皮放进垃圾桶,说:“那个与此有关的人:我喜欢剥了皮的橘子,而不是没有橘子的果皮”。很少有孩子会不喜欢这样的一个老师吧!

以上三点仅仅是我学习到的皮毛,本书还提供了诸多实用的指南供读者学习。总的来说,让我感悟深刻的是:

1.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操控的机器,任何我们想用权威、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来解决问题时,换来的总是短暂的“治愈”,如果需要长久地,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对话,是尊重、互助。

2.孩子的情感知多少。既然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独立的个体,必有其情感。书中有一句话警醒了我:当孩子被迫学习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混日子而不学习。书中很多例子都表达了孩子的情感,不理解孩子的父母、老师会用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加剧孩子不当的情绪,也许迫于权威,孩子不会表现出来,但无疑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恶魔的种子,而理解孩子的父母、老师会肯定孩子的感受,缓解孩子负面的情绪,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给予的是帮助,避免了冲突。孩子的情感无疑需要更多的关注,当一个孩子的心足够平静,才能学习。

3.对“同情”的新感悟。关于“同情”,人们往往想到弱者、不幸的人,但广义的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当孩子遇到困难、表现不好、成绩不佳、被过多的作业压垮的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经常选择采用说教、训话方式。殊不知,这恰好延误了解救孩子心灵的好时机。因为当一个人溺水的时候,并不是教他游泳的合适时机。此时,也许“同情”可以帮你一把,同情会冲走内心的一些愤怒和不满,从而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认可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因为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需要关怀、帮助,我们需要有一颗富有“同情”的心,而不是一顿责备。

掩书而思,感触很深,改变也许是我需要做的事情并且是一直需要做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技巧,更需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问题肯定会有,但我相信,我会永远怀着一颗爱孩子、敬畏生命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将这种爱表达出来,孩子,请你放心把手交给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