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带文课型《爬天都峰》
(2013-09-11 16:22:33)
标签:
评课议课教育 |
分类: 优秀教案 |
三上第3课
以文带文课型
|
具体内容 |
自备修订 |
|
教学 内容 |
人教版语文教材:《爬天都峰》 《新语文主题阅读》:《落满霞光的竹林》《雨后春笋》 《主题式经典诵读》:《蟋蟀》 |
|
|
教学 目标 |
1、 白发苍苍 咱们 奋力 辫子 勇气 决心 居然 力量”等词语。 2、 3、 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5、自主阅读《落满霞光的竹林》《雨后春笋》,有感情朗读《蟋蟀》 |
|
|
教学 重难点 |
1、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
|
|
教 学 设 计 |
一、 导入部分 |
课前:眼脑机能训练、背诵名言、一分钟演讲 诵读:《经典》中的《蟋蟀》
揭示课题。 |
熟练之后以文带文环节课机动调整 |
二、 初读感知 |
1.出示自学导航:个人预习——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展示交流:字词过关——指导书写——合作初读课文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
||
三、 以读代讲 |
1.结合学生交流的优美语句以读代讲
(1)天都峰的险要 师:同学们,这就是天都峰。看到天都峰,你有什么感受?(生说)师:请你从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黑色的字,你们读原文。 减词对比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又长又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①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天都峰又高又陡?(自读,做批注) ②是啊,天都峰又高又陡,真叫人――。这里的“!”有什么含义? |
||
四、 书写时间 |
本课的书写放在“初读感知”的指导书写难点生字:辫、辨、辩;峰、蜂。 形式:指名交流——书写指导——板书练习 |
||
五、 以文带文 |
课前诵读《蟋蟀》 |
||
板书 设计 |
|
|
|
作业 布置 |
1.完成写字本第一课,《知识与能力训练》字词习题。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都峰的险峻。 3.自主阅读《落满霞光的竹林》《雨后春笋》 4.睡前课外阅读至少半个小时。 |
|
|
教学 反思 |
|
|
3
以文带文课型
|
具体内容 |
自备修订 |
||||||||||||||
教 学 设 计 |
一、 导入部分 |
课前:眼脑机能训练、背诵名言、一分钟演讲 诵读:《经典》中的《蟋蟀》 一、复习导入 1. 2. 3. |
各环节衔接,教师可以用名言接力背诵的形式,这样既复习了名言,又巧妙地组织了课堂。 |
|||||||||||||
二、 初读感知 |
1.出示自学导航:个人预习——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展示交流:如何艰难地爬——为何互相致谢——朗读课文 |
|||||||||||||||
三、 以读代讲 |
1. 我”和爷爷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的经过。 A、“我”和爷爷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请你把“我”爬天都峰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接力读:师:是啊,天都峰真难爬,我——,一会儿——一会儿——像——,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B、师:你们从哪些词语看出天都峰很难爬和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呢?(先找一找,画一画,再说一说:奋力,一会儿……一会儿…… 爬呀爬,终于) C、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互相说了这么一段话: 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男女生分角色读),问:他们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组内讨论,汇报交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读最后一段。 四、说一说,写一写 师:“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我刚看到天都峰时,……想一想,把你“爬天都峰”的过程及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当堂说、课后写) |
|||||||||||||||
四、 书写时间 |
本课的书写放在“复习导入”的读书笔记中 读书笔记:摘抄表示天都峰险峻的句子。 |
|||||||||||||||
五、 以文带文 |
1、快速阅读两篇文章,想想:两篇文章各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填写完成下表
3、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读背课后名言 |
|||||||||||||||
板书 设计 |
3、爬天都峰
我 爬天都峰: 爷爷 |
|
||||||||||||||
作业 布置 |
1.写一写如果你是那个小姑娘,把你爬天都峰的经过写下来,也可以写一写你会如何鼓励想爬又怕爬天都峰的人。 2.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课。 3.预习《槐乡的孩子》,查槐树的资料。 4.四色笔批注阅读《新》中的《肥皂泡》,阅读《经》中的《漂水花》。 |
|
||||||||||||||
教学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