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育古鉴》——孝顺类一

(2015-01-06 17:58:13)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大千世界

http://s13/mw690/003cxHx0ty6OYf23NVydc&690


【原文】

 

颜光衷曰: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名之不孝则怒且愧。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心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夫不孝之所以习成者,约有数端:一曰骄宠。为父母怜爱过甚,常顺他性子,让他便宜,任他佚豫。骤而拂之,则便不堪。人前出言稍有差错,父不忍唐突于子,而子乃敢唐突其父。积此骄纵,他人处展不得手,独父母处展得手。遂真谓老年人无闻知矣!一曰习惯。语言粗率惯,便敢冲突;动作简易惯,便敢放肆。父母分甘绝少惯,遂不复忆其甘旨;父母扶病任苦惯,遂不复忆其痛痒。一曰乐纵。见同辈不胜意气,对双老而味薄。入私室千般趣态,映高堂而机窒。甚且明以父母兄弟为俗物,不乐相对,则岂有孝弟之念由中而出也?一曰忘恩、记怨。夫恩习久愈忘,怨习久愈积,人情然也。故一饭见德,习久则餍嗛起;一施感恩,常济则多寡生;一迎面见亲,累日则猜嫌重。况父母兄弟,生而习之。以亲爱为固常,且有忧我而获拂者矣!以训迪为聱牙,且有誉我而被厌者矣!以任劳庇护,极念经营为平等,且有强与吾事而怒耽者矣!眼前大恩,恬然罔识,况能推及胎养之劳、襁哺之苦、弱质惊魂之痛者哉?一曰私财。财入吾手,便为吾有;而在父母手者,又谓应以与吾也。财足则忘亲,财乏则觊亲,求财不得则怨亲。亲不能自养,而待养吾财,则益厌亲。甚且以单父只子,而因财相夷者矣;少长互推,而弃亲不顾者矣!亦思身谁之身,财谁之财?我不带一钱来,而襁哺无缺以至今日,谁为者乎?一曰恋妻子。有美味钱财,欲以娱妻宠子;有良辰佳会,欲以拥妻抱子,而悦亲之念遂微也。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夫妻和好,固是一家乐事,然当呱呱待哺,便溺未分时,妻能顾复我耶?父母看得子成人,娶得媳妇,不胜终身之喜;乃有妇而亲,反不得有子耶?一曰争妒。天之于物也无私盖,而栽培倾覆,物自为分;父母之于子也无私爱,而顺我逆我,子自为异。若顺我者爱多,逆我者爱少,此亦天下之大公也。人子而失爱于父母,便当自怨自艾,平心静气,深思何以失爱之由。纵使大节未尝有异,而语言气度、声音颜色,必有大不妥者。但能起敬起孝,久之自然和顺。若见兄弟之得爱,而耽耽侧目,齮龁不平;父母知之,岂不益加嗔怒?因而桀骜怨怼,其不流为大不孝者几希矣!数者,为人子者所当时时醒惕、事事检点、念念克治。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日谨一日,至孝岂远是乎!若夫前后嫡庶之间,父母或有偏向,而为子者亦易生猜怨。期于以至诚格之,必得欢心而后已,大略销化最急。凡人亲生儿女,虽有时呵让,有时忽略欠缺,过则忘矣!而异生者,一言之忤、一事之左,便觉展转难化。心既不化,则气色间不觉拂怒,虽百般调娱,不能恬如无事时也。卑幼尚不能化,何况尊长交相责备,嫌隙益生。左右近习,又或构斗其间,即欲消遣而不能矣!暂时摆脱,触则复起矣!猛力遏住,发乃愈甚矣!此仁人于弟,所以不敢曰无怒无怨,而曰不藏不宿也。古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人子之间,原不可一概论理。乱臣贼子,其始皆见君父有不是处,微根不除,遂至横决耳。岂惟怨怒不可使有宿物,即要父母兄弟从天理上行,要父母兄弟亲我爱我,此是好意,亦不可肚肠太急、着手太重。太急太重,则窒而不转矣!故化人者,化其心而已。化人之心者,先自化其心而已。于至亲尤所重云。

 

又曰:有名孝而实非孝者。能服劳,能奉养,而有德色,此犹情之常也。小姓人家,止此一室,父子朝夕团圆,即有语言之伤,寻即消释,反得率真尽情。乃大家知书者,多有或嫌其老,而称逸以安置之;或惮其执,而托故以违离之;或厌其眊瞆,而不耐以语言色笑亲承之。遂至日远日疏,备物鲜情,意色冷淡,尊而不亲。有自谓孝而不可言孝者。但知顺亲于情,而不知顺亲于理。或任其偏僻,而致戾于一家;或听其恣睢,而取憎于乡里;或护其奸私,而得罪于天地。从亲之欲,而忘亲之身,遂亲之恶。孝经以父有争子,为安亲扬名。不然,即身膺贵显,愈扬亲以不义之名,反助亲以不义之焰,可谓孝乎?

 

又曰:五刑三千,固莫大不孝;而有四等父母,待孝尤切,其不孝之罪,特甚他人焉。一曰老。父母当半衰时,食息起居,犹能自理。乃至龙钟鹄立,扶杖易仆,卧起因人,动遭颠踬。二曰病。缠绵恶疾,历月经时,遗溲失溺,衣被丛秽,子所难奉惟此时,亲所赖子亦惟此时。三曰鳏寡。老境失偶,形影相吊,寒暖谁问,心话莫提。就使儿孙满前,壮者各拥妻抱子,稚者俱甜寝鼾眠,长夜漏声不可听,寒衾如铁几时温。四曰贫乏。抚字力竭,婚娶财匮。健少年经营肥暖,老穷人垂首踌躇。望一味以流涎,丐三餐而忍气。不思身从奚来,常怨有何遗我。此数等之老,其怨气尤足动天。劝化者,于此便吃紧云。

 

姚若侯曰:凡人父母得子,极早须二三十岁。子能自家成立,手挣钱财,身登贵显,极早亦必待二三十岁。然则为父母者,等得子能养时,极早已得五六十岁人矣。譬如持短烛而行长路,奔趋投宿尚恐不及,况敢逍遥中路哉?为人子者,拥妻抱子,饱食安眠,漏尽鸡鸣,同衾共枕,宁知堂上白发眼暗之老人,又复删除一日耶?妻子年方少,享用之日正长;况妻可再续,子可再生,而生身父母一去不返,上天下地寻觅无门,悔何及矣!危乎危乎!幸未及此,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http://s9/mw690/003cxHx0zy6OYesQOJa18&690

【白话文】

 

颜光衷说:“天下哪里有不孝的人?就算有不孝的人,也会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孝顺,因为别人说自己不孝而惭愧恼怒。”有这样的良知,就是大孝的根苗。只是自身的心气习惯不能自己调化,所以依旧不孝。

 

不孝之所以能成为习惯,有几个原因:一是骄宠。父母怜爱子女过甚,常常顺着他的性子,让他便宜,任其放浪。突然拂逆,便不能忍受。在人前说话稍有差错,父亲不忍心让儿子掉面子,而儿子却敢唐突父亲。这种骄纵日积月累,在别人那里不敢恣意,唯独在父母面前才敢妄为,还觉得是老年人一无是处啊!

 

一是习惯,言语粗率惯了,便敢唐突长辈,动作粗鲁惯了,便敢放肆。习惯了父母把好东西都留给自己,就不再去想这里面的恩情;习惯了父母任劳任怨,就不再关心他们辛苦与否。

 

一是乐纵。在同辈人间意气风发,到父母面前就无聊至极。在自己小家妙趣横生,在父母家里就窒息憋闷。甚至还有人以父母兄弟为俗物,不愿意相对的,敢问怎么会有孝悌之念从中而出呢?

 

一是忘恩记怨。恩情越久越淡,怨恨越久越积,人情自然。所以给一碗饭人家会感恩,习惯久了厌烦之意就会起;一次施舍人家会感恩,经常救济就有今少旧多的嫌恶;初见面大家相亲相爱,住一起久了自然猜嫌四生。何况父母兄弟,生来就在一起,以相亲相爱为平常,时常会有因为担忧我而被误解的情况啊!把父母的戒训启迪当作讽刺挖苦,进而到就算于我有所帮助也被讨厌的情况啊!有把父母任劳任怨,尽量庇护我当作平等,而父母委托些事情做便怒目相向啊!眼前的养育大恩,尚恬不知耻的不管不顾,更何况是早已前父母对自己在怀胎时的生养之劳,襁褓时的哺乳之苦,生病时的担惊受怕呢?

 

一是私财。钱入我手,就是我有。而在父母手里的,又说应该是给我的。有钱时把双亲忘到九霄云外,没钱时就觊觎双亲的钱财,求之不得,就生埋怨。如果双亲不能自养,而需要我来养活救济,则更加厌烦。甚至有单父养两个儿子,却因钱财而生鄙夷的情况啊,兄弟互相推诿,恨不能弃老父于不顾啊!也不想谁给了自己这副身体,谁让自己有机会有这钱财?我生出来不带一文钱,而襁哺无缺的到了今天,是谁的功劳呢?

 

一是恋妻顾子。有了美味钱财,先拿来娱妻宠子;逢良辰嘉会,也只想着妻子孩子,于是取悦双亲的想法逐渐淡泊。不想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而自己是谁的孩子呢?若双亲生我,却置我于不顾,那么我又怎么能有子呢?夫妻和美,当然是一家乐事,然而我在呱呱待哺,便溺未分時,妻子能照顾我吗?父母照看我长大成人,娶了媳妇,真是比什么都开心,谁知看着儿子有了妻子孩子,自己怎么却反而没有儿子了呢?

 

一是争妒。天对于天下万物来说,是无私皆盖的,而至于栽培倾覆,那就是万物自己的分别了。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无私全爱的,而顺父母或者逆父母,是根据孩子不同自然分别的。父母对顺着自己的多好些,逆着自己的少好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做儿子的失爱于父母,应该努力从自己找缘由,平心静气,深思体察。就算大节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语言气度,声音颜色上,是否有所不妥。只要能尊敬孝顺,久而久之自然和顺。若见兄弟受宠,自己愤愤不平,父母知道了,岂不更加愤怒?因此桀骜不驯,心生怨怼的人,不流为不孝者实在很少啊!

 

以上几点,为人子者要时时警醒警惕,事事检点,念念过心,不可因为双亲的心软语慈,我就可以自己宽恕自己;不可因世道凉薄,我比别人强,就自我放松要求。若能一天比一天谨慎,至孝的目标不会很远啊!若是有嫡亲庶出的差别,父母或许会有偏向,而做儿女的也会容易生出猜怨,一定要努力用至诚来感化他们,不得到他们的欢心不罢休,这样最容易成功。凡人亲生儿女,虽然有时呵斥批评,有时忽略冷落,过了也就忘记了。而不是亲生的儿女,一句忤逆的话,一件不合的事情,就会觉得辗转难化。心底化不开,气色间不觉带着愠怒,虽然百般调笑娱乐,也不能恬静如没事的时候。小孩子尚且不能化解,何况尊长交相责备,渐生嫌隙,又有人在其中挑拨,就算想化解也很难了啊!即便暂时摆脱,遇到则复起;用力遏制,爆发更强啊!所以仁人对于孝悌,不敢说不怒不怨,而说不藏躲不久存。古语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儿女之间,原不可一概而论,乱臣贼子,开始都是看到君父有不对的地方,微根不除,最后才会蛮横的解决。何止是怨怒不可使之久藏,还要父母兄弟从天理行事。要父母兄弟亲我爱我,这是好意,但也不可以肚肠太急,下手过重,反而会遇到窒碍而没有转圜的余地。所以感化人,感化其心而已,感化人的心,要先化去自己的心啊,对于至亲犹是如此啊。

 

又说:有那种有孝名而实际不孝的人。能从事家务辛劳,能奉养双亲,觉得自己是有德之人,这是很正常的。小户人家,就一间房,父母子女朝夕面对,即便有时言语摩擦,随即消散,反而人人率真尽情。却是那些大户人家知书达理的人们,或者嫌弃老人,托辞安置父母实则远离他们;或者嫌他们固执,总是托故不遵照长辈的吩咐执行;或者厌烦他们眼花耳聋,用不耐烦的态度对待双亲。于是渐渐疏远,生活资料齐备却感情凉薄,心冷色厉,尊重双亲却不亲比。那些自称孝却不能称之为孝的人,只知道在感情上要顺着双亲,却不知道更要在义理上让他们顺遂。有的任随父母性格偏僻,最后被一家人厌烦;有的随便他们作为,最后为乡里邻居憎恨;有的袒护他们的奸私,结果开罪于天地良心。顺从亲人的欲望,却忘记了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反而让亲人为恶,孝经讲让双亲平安为孝道。不然,即便身份显贵,也只会扬双亲不义之名,反而助长了双亲不义的气焰,这可以称之为孝吗?

 

又说:诸多的罪恶之中,不孝是最大的。而有四类父母最迫切的需要孩子尽孝,所以他们不孝的罪过,还要甚于他人。一是老,父母半老时,饮食起居还能自理,等到老态龙钟,走不动路,起卧要人帮助时,更需要孩子尽孝道。二是病,缠绵恶疾,累月经年,大小便不能自理,衣服被子污秽难闻,子女最难奉养的就在此时,而双亲最需要子女的时候也就是这时了。三是鳏寡,老来失偶,形影相吊,缺人嘘寒问暖,少人能把心话诉说。就算儿孙满前,年轻力壮的各自拥妻抱子,幼小的甜寝酣眠,长夜独醒,薄被如铁谁来温?四是贫乏,抚养子女用尽钱财,婚娶倾尽家底,把个孩子养的肥头大耳,只剩老人贫寒踌躇。想一种吃的都不可得啊,求乞三餐还要忍气吞声,子女不考量自己身从何来,却常常抱怨双亲有何留给我。以上几种老人,怨气尤其动天,劝化人的话,这样的要千万先劝才是。

 

姚若侯说:“一般人父母得子,最早也是二三十岁了,等到孩子成家自立,可以挣钱,身登显贵了,最早也要二三十岁。父母等到孩子能供养时,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好比持短烛而行长路,紧赶慢赶尚且不及啊,怎么敢在中途逍遥浪费时间呢?为人子女的人,拥妻抱子,饱食安眠,漏尽鸡鸣,同衾共枕,可知堂上白发眼花的老人,又少了一天吗?妻子孩子年纪还小,在一起的时日正长,何况妻子可以再续,儿子可以再生,而生身父母可是一去不返,上天下地也寻不回了啊,到时悔之何急?小心啊小心,幸好没到此时,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啊。”

 

http://s15/mw690/003cxHx0zy6OYevE02i7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