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仰---海伦凯勒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大千世界 |
http://s16/middle/aedd6c02xc969492301af&690
天堂之门为君开
-书前序诗-
光复我盲,
神明永在!
前熬凄楚,
上苍感慨;
耀心耀灵,
不背不退,
我光熊熊,
我心不碎。
海伦凯伦 Helen Keller
逐渐逐渐,闯过无数难言的磨折,她利用触觉来认识人间万物;用手摸索着来说话来倾听。她后来会读、会写、会打字;特许就学赖德克立佛学院,在那学院的培植下,她逐步努力,努力做一个既瞎且哑又聋的完人。自古以来,人类史上,任何既往的时代里,找不出另一位比她更值得推崇的妇女。
隔绝了人世间的光与声,而她的灵感活生生存在着。她是因精神有着十全十美的寄托,所以才生活得非常愉快,虽然瞎了眼、聋了耳,也满不在乎。这完全为了她领悟斯维敦堡的修才经世之道,十分透澈所致。海伦凯勒的著作正是启示世人,以卓绝的精神克服肉体上任何缺憾,而获致最理想且美满的生活-这勇敢、这决心乃是了解这个道理的缘故。
现在海伦凯勒八十多岁了,世人对她都有着相当的认识,尤其细读过她的著述的人,就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司获人生的正确奋斗途径。
这真是大大了不起的,从小就被摧残既盲且聋的这么一个妇女,居然能得鼓励别人,影响别人,济世助人,胜于常人,尤其经由盲人基金委员会,海伦凯勒厚惠全球者不计其数。她自己克服残废的绝对成功,不但帮助着盲聋的人,甚至于天下人都受她的感应与激励。
当然咯,若不是一种内在的精气神,在冥冥在支持着她,她的感化怎么能够这样的庞大。神明似的深长意识,促使她的生活里,充溢着热忱与活力,不断地对这人世间有所贡献,有所作为;经常显得灿烂光辉。
这并不是说她的精忱经验是独一无二的,不过,这是必然的,这些经验对天下任何男女,不论残废与否,为谋求有意义有价值、有力量有中心的正确人生,有着莫大的裨助与启迪。这是我们的希望,把这本书(《我的信仰》)译成全球所有的通行文字,使得所有的读者获悉,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也一样地有着像海伦凯勒那样形成世界上最伟大不朽人格的气质与泉源。
史威敦堡基金会委员会主席
海伦凯勒的名言
克服了盲与聋两种缺陷,而成为全世界最伟大女性之一的海伦凯勒,以将近八十八岁的高龄而去世世了,使敬佩她的人们,再度掀起了崇拜的高潮。美国总统詹森在为她所发表的悼词中,曾经这样赞扬:“她留下来的礼物-人格和信念的礼物,是美国最珍贵的遗产。”
海伦凯勒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神秘性与趣味性,他那种异于常人的信心与勇气,使她没有身她的生理缺陷低头。在她的生活中,凭了她的信心与勇气,使很多事情都变不可能为可能。给全世界的残废者们,提供了启发的力量。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的残废者们,承袭了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残废的身体上,创造了不残废的事迹。
我是海伦凯勒的崇拜者,我不但崇拜她那伟大的事迹与丰富的生命,更感激她为我们创造了一句寓意深远的格言——“我一直哭着我没有鞋穿,直到我遇见一个人连脚也没有。”人的欲望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窟窿,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就会接着产生,因此,人们常常都在“不知足”中过日子。对于不容易知足的人们来说,这则格言就是一个有效的药方。我能够在生活中顺利的渡过了一些险恶的逆境,力量就是得自这则格言上。就宣示“知足”的意义上来说,这两句话较之“前人骑马我骑驴”,更具有哲学意味。
海伦凯勒已经去世了,可是她那伟大的事迹及她的精神,将像一座碑一般的永远矗立在这个世界上,正如她自己在“我的宗教”一书中谈到死亡时说:“永远不要忘记,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它只是一种最重要的经验而已。”
八十七岁的海伦凯勒,已于本月一日在美国伊斯敦的寓所中辞别人间。眼睛称为“灵魂之窗”,透过它我们才能欣赏到这多采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是仅次于眼睛的面部器官,经由它才聆听到美妙的声音,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时刻要看、要听,看到某项艺术表演,假使能获得高度的愉快,往往被描绘为“极视听之娱”,可见健全的眼和耳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倘若一个人眼瞎、耳聋了,活着可说已“了无生趣”,无异是要其一生面对着黑暗、静寂去过日子,那还有什么前途事业可言?像一般人不过患了病,一时不能痊愈,便感到绝望而厌世自杀的比比皆是,身体有了某种缺陷,不管是眼瞎、耳聋、手脚残废等,大多得依赖他人才能获得生活的凭藉,能够自己学点小托以维持生活的可说是难能可贵的,要想学习新知识、新能力,恪于生理的不健全和社会环境不允许,这就有点困难了。然而别人不能做的事,海伦凯勒却做了,而且做得非常美好,她克服了盲与聋两种缺陷,在老师苏丽文女士的鼓励协助下,学会了语文的传播方法,在西元一九零四年自雷德克力夫学院毕业后,获得了无数荣誉学位和勋奖。她一生的岁月几乎都花在帮助身体有残疾的人们,她由艰苦的奋斗而获得优异的成功,其伟大处使身体健全的人们为之汗颜。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认为:英雄的生活是一种长期的奋斗过程,它是竟尽一己之力去克服那些像是无情命运所安排的任何障碍,纵使他们的成就是极微弱的。海伦凯勒经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奋斗,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她是勇者的化身,给处身恶劣环境的人们予无限激励,现在她虽然撒手尘寰,但正如她生前说的:“永远不要忘记,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它只是一种最重要的经验而已。”她是毫不畏惧的,美总统詹森说:“会有无数的人们,今后将因记忆起她的伟大的信心、勇气及成就而减轻他们的负担,她留下的礼物,这些德性与信念的礼物是美国最珍贵的遗产。”她是虽死犹生的。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帮助鼓励身体缺陷的人,使其也能有机会接受较高深的教育,成为国家社会里的有用份子,而身体残缺的人也要扬弃悲观,失望的心理,身体不健全并不能阻止一个成功的,海伦凯勒就是最好的榜样,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自身的幸福和前途。
盲人教育家海伦凯勒
美国最珍贵的遗产
海伦凯勒(Hellen Adams Keller)以毕生惊人的毅力,征服了由恶疾加诸于她的聋、盲、哑,成为全世界的伟大精神象征。她的溘然长逝,给人们带来难于弥补的损失,留下了永恒的悼念。
詹森总统赞扬这位启发全世界残废者的盲、聋作家说:“她留下来的礼物——人格和信念的礼物,是美国最珍贵的遗产。”
詹森的悼辞,绝不是一个政客的泛泛言语,乃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心底的感触。事实上,自从海伦凯勒以自己的成就,证明了人类意志具有一种克服任何困难的力量时起,就构成了她在人类心目中永垂不朽的地位。
名作家马克吐温生前,曾经毫无保留地对海伦凯勒作过赞颂,他说:“十九世纪里有两个超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当然,以海伦凯勒和拿破仑相提并论,并不是一件合宜得体的事。但是当时能羸得如此称赞敬佩,至少不是等闲之辈。何况在十九世纪中,海伦凯勒年事尚轻,她毕生伟大的事功还在起步阶段。
坚毅克服生理缺陷
身罹聋、盲等残疾,海伦凯勒一度是一个不幸的人,但是在生理上所遭受的障碍,并没有使她和一般社会上的残疾者一样,长期成为常人怜悯的对象,而自身也陷于憎恶、痛苦的深渊。当她能够把自己的行为以具体的言语描述出来时,她就一再对任何一位身受生理缺陷的不幸者反复强调:“意志的力量,可以克服任何生理上的缺陷。生活的意义,要自己去寻求,残废者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同样能获得生活的愉快。”她这种以自身经历作见证的论调,不仅给予残疾者对生命产生出一种正确的认识。同时,也给予生理健全而意志薄弱,善于无病呻吟,终日无法振作的失败者一种扭转人生观的启示。所以,她所服膺的道理,超越了人类外形的特征,既适合于身罹残疾者之用,也能鼓舞心理罹疾者的生活意志。
海伦凯勒于一八八零年六月二十七日-二十天后就是她八十八岁的冥诞日-生于阿拉巴州突斯卡比亚(Tuscumbia,Ala),她父亲富有,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曾在南军部队中担任军职。战争结束之后,举家定居在阿州突斯卡比亚的广大农庄。海伦凯勒诞生时,和其他婴儿没有两样。而且可以想像得到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增加了一位千金,其给予家庭所带来的喜悦,实在难以形容。
一场重病终生残疾
海伦凯勒襁褓期间所享受到的快乐,前后一共只有十几个月长。在她牙牙学语,举步蹒跚而行的时候,一场重病剥夺了她的视觉和听觉,由于双耳重听,对于外界的声音无法领略,连带着失去了和他人对话的经验,以致于说话的机能也在逐渐消退,终至于瘖哑。在一般孩子以天真儿语表达种种孩提的意欲时,海伦凯勒张口不能言语。这个富有的家庭尽了当时一切可尽的人力物力,从死神手中夺回她的生命,但一个听、视、说话能力都衰退了的孩子,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在人类社会中,这段日子的海伦凯勒,和一般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襁褓期间的一场恶疾,使海伦凯勒的孩提时代,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废人。她从摸索中逐日消磨岁月,由婴儿而幼童,她和人世间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关系,对外面的世界,她无从认识;一切人类,包括生养她的双亲在内,也无从了解她的做法和想法。顺着天然性格的成长,没有群体和教养的限制,这段期间,海伦凯勒除了生理的残疾之外,还是一个秉性乖戾,举止与平常儿童迥异,对一切抱仇恨态度的人,她会无端大哭大闹,她有时蛰伏终日,表现得极端孤僻,她的喜怒哀乐,只有凭她自己的天性控制。总括地说,病残了的海伦凯勒,几乎不属于人群。
终身良友一点灵犀
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她六岁那一年。这时她的双亲为海伦凯勒的表现,感到万分的难受,对于她的前途,更加忧虑。于是处处寻访专家,期望她能获得在灵性方面的补救,让她和人类有发生感情交流的机会。经过多方辗转介绍,他们结识了聋哑教育家亚历山大.贝尔(Dr. Alexander Graham Bell),于是立刻将海伦凯勒的教育问题,就商于贝尔。贝尔很同情海伦凯勒的际遇,同时又知道海伦凯勒的环境,足以担负一个特别照顾海伦凯勒的人的一切费用,于是替她物色了一位女郎,使她兼为保姆和教师,让海伦凯勒受到教养和人性的熏陶。
一八八七年三月二日,一位名叫安妮.苏丽雯(Anne Mansfield Sullivan)的女郎,默默走过海伦凯勒的生活圈子。这位当时还双十年华的人物,从此和海伦凯勒结下了不解之缘。苏丽雯从此成为海伦凯勒终身的良师、益友,寸步不离的影子,以至于她死亡那一天为止。
苏丽雯也是一位不幸的人,但她的际遇较海伦凯勒略好,她的双目一度失明,后来借药力和医生的手术,终得恢复了部分视觉。她是美国麻萨诸塞州波斯顿(Boston Massachusetts)柏金斯盲人学院(Perkins Institution for the Blind)的毕业生,由于她本身所受生理缺陷的痛苦,她懂得一个残疾者的心理和所需的心灵慰藉。苏丽雯带着简单的行囊和一颗热爱的心。来到海伦凯勒的家,走进海伦凯勒独居的阁楼,借一个洋囝囝为媒介,开始和海伦凯勒接触,对这个无助的孩子伸出和善的双手。
学习语言接近人类
和海伦凯勒接触的最初一段日子,苏丽雯受到了任何家庭教师或保姆所没有受过的痛苦。她被喜怒无常的海伦凯勒所踢、蹴、咬、打,有时衣服曾被撕破,有时遍体於伤。但是,凭着她对海伦凯勒的一片怜悯和爱心,苏丽雯用非常的耐性,培养海伦凯勒的性格,寸步不离,遇到事乘的机会,立刻就以特殊的方法施教。点点滴滴耐心和爱心的累积,海伦凯勒从茫无所知的天地,逐步回到人类的世界来,缓慢地体会人类社会仪节,接受人类社会给予她的关爱。
苏丽雯对于海伦凯勒所付出的心血,很快就获得了丰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她传授给她言语的能力,使她克服了哑巴的痛苦。这份见面礼,不但使海伦凯勒的双亲欣喜若狂,同时也奠定了海伦凯勒对于重返人类世界的信心。对苏丽雯而言,苦心的灌溉有了收获,深心所获得的鼓舞和满足,也是笔墨所难以形容的。
克服了最初阶段的困难之后,不但苏丽雯和她的学生间建立了深厚永恒的感情,对于海伦凯勒的学习-包括对人类社会的礼仪规范和一般知识的学习在内,都步上了康庄坦途。在苏丽雯不断敦诲和陪伴之下,海伦凯勒依次进入了波斯顿的霍雷斯聋人学校(Horace Mann School for the Deaf),纽约(New York)的莱特-休玛森语言学校(Wright-Humason Oral School)。受过这些较正规的特殊教育之后,海伦凯勒不仅学会了读、写,和谈话,而且对于一般性的课程,竟能非常精通,在通常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异数。
接着,海伦凯勒由苏丽雯陪伴着,进入剑桥女子学校(Cambridge School for Young Ladies)。她和苏丽雯的学习历程,也是人间互助合作的一种典型。往往是,苏丽雯利用她有限的视觉,记下教师所讲授的重点,然后用盲哑教授法,转授给海伦凯勒。在这种往返周折的情况下,海伦凯勒不但能够领略教师所讲授的意思,而且能凭她聪慧的悟性,获得较正常学生更好的成绩,每有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亲自撰写《我的故事》
海伦凯勒在剑桥女校前后读了两年时间的书,这座学校,实际是知名的雷德克里福学院(Radcliffe College)的预备学校。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但是她进入雷德克里学院的准备,同时也是她对自己适应一般学校学习环境和课程的考验。经过不断的磨炼和考验,证明了她身体上盲聋的缺陷,在苏丽雯陪同之下,已不成为其求知的阻碍。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早年所缺乏的信心,不但得以培养完成,甚至已胜过一切生理正常的人。
一九零零年的秋天,海伦凯勒通过雷德克里福学院的考试,怀着探索更进一步知识的心情,进入了这间知名的学府。这时候,她已经对于人类生活有了相当的体验,而且能以富于哲理的言词,表达出来。她说:“失去视觉和听觉并不如想像般可怕和难于弥补。事实上,对一切永恒的事物,人类都是既聋又哑的。”
进入雷德克里福学院之后,海伦凯勒开始在各方面的殷殷鼓励下,尝试写作长篇。她第一部以传记体裁写成的文学,名为The Story of My Life(《我的故事》),先是在《妇女杂志》上连载,到了一九零二年,也就是她二十二岁那一年,这段用平实笔调写出她本人和生理缺陷搏斗的故事,终于汇集成册,付梓部世。由于这本书的出现,美国各阶层逐渐知道有这个不屈服于残疾的海伦凯勒和甘愿以青春和耐性来培育她的苏丽雯。马克吐温深受感动,已如前述。雷德克里福学院当时的教授查尔斯.柯甫克兰(Charles Copeland)也说:“海伦凯盏淖髌罚侗裙ノ宜坦娜魏文信谩!?SPAN lang=EN-US>
在雷德克里福学院就读的一段期间,海伦凯勒不停地应用她的思想,勤恳地敲着打字机。除了将她的自传整理出书之外,又写了一本论述她的人生观的专书,命名为Optimism(《乐观主义者》),于一九零三年印行。所以,海伦凯勒的学生生活,不仅要应付学校内的功课。而且行有余力,还能抽出相当的时间来著述。事实上,她的精力、能力和见解,已经超越了生理正常的同学和与她年龄相仿佛的年轻人。
热心交友推己及人
海伦凯勒于一九零四年,以优等程度从雷德克里福学院毕业。这时候,《我的故事》和《乐观主义者》等两本书发行的情形都很好,版税收入已足够维持独立的生活。于是,她和苏丽雯小姐从家里搬了出来,迁居到麻省的一处农庄居住。然后逐步展开了她的社交活动,生理的缺陷,限制了她的活动范围,但是却限制不了她结交朋友的热诚和对于人类,是对盲、聋、哑等身罹残疾的人类的关心和注意。此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她集中注意于为不幸的生理残疾人争取屿和谋求更安定的生活。她的工作方式,包括写信、演讲或甚至登门拜访求助,只要有利于不幸残疾人的事情,她无不努力以赴。这一个阶段,她已从一个卓然自立的女性,更进一步成为援助他人生存的社会运动健将了。
到了一九一零年,一本报导从事社会事业经验的专书The World I Live In(《我的世界》)撰写完成,出版问世。书中对于她所居住的世界,有相当深刻动人的描写。这时她离开校门才六年,可是凭着她不懈的对社会工作的努力,她已算是一位资深的社会工作者。她仿造若干大基金会的办法,设置了一个以海伦凯勒为名的捐赠基金会,目标是二百万美金。尽管数字并不庞大,但是以海伦凯勒具有的生理条件和年龄状况来衡量,这番成就,应属史无前例。而身患残疾者从“海伦凯勒捐赠基金会”所享受到的恩惠福祉,已难以记述。这个基金会不断兹衍,所赢得的赞赏和奖助也源源不绝,一九三二年间画报评论授予她五千美元功绩奖金,就是其中一例。
努力从事社会工作
单是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似乎还不足以满足海伦凯勒的创造欲。她在工作中从来不舍弃建立她个人完整思想体系的努力。到了一九二七年,她的另一本著作My Religion(《我的信仰》)撰就印行。书中以一聋盲者的生活体验,泛论人生问题,其中谈到“死亡”时,她说:“永远不要忘记,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它只是一种最重要的经验而已。我深思默想的结果认为,所有我曾经爱过的人,不论远近或存殁,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他们的可爱和动人之处。”其见解之深邃,也非常人所能企及。
一九三六年间,海伦凯勒遭遇到两件重大的事情。一件是,把她重引领回人间社会的数十年之良师益友苏丽雯去世。苏丽雯之死,对于海伦凯勒的打击是无法形容的。在一段短时间内,她终日惘然若失,颇为消沉。但是意志的力量帮助她克服了一时的颓丧。她终又振作起来,续聘宾利.汤甫森(Polly Thompson)作为工作伴侣,继续为服务人群而努力。同年间,罗斯福基金会以海伦凯勒和她的学生们“杰出及具深长影响的合作成就”,授予罗斯福奖,这是她服务社会以来的许多奖誉之一,对她工作的热忱具有相当鼓舞的力量。
一九三八年间,海伦凯勒的另一本著作Helen Keller’s Journal(《海伦凯勒日记》)出版,她再度以平实的笔调,记述她离校后奋斗的历程,作为她对苏丽雯的一份虔敬献礼,并作为生平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她的成就属全人类
一九四零年间,海伦凯勒用更深刻笔触写出的新书Let Us Have Faith(《满怀信心》)出版。这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燃,而海伦凯勒的社会救助事业,也开始作扩大范围的准备。此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即以全部精力,协助因而失明的人们。随着她服务范围的扩大,她所赢得的尊敬和赞扬,也扩展到世界各地。一九五五年又有远东之行。因此海伦凯勒的足迹遍及二十六国。对一聋盲残疾者而言,这项纪录也属空间。
在生理机能方面,海伦凯勒又盲又聋,但是她具有惊人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有人称她的双手为“十支鉴赏雕刻品的眼睛”;她能凭味觉和嗅觉来分辨白昼和夜晚,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海伦凯勒以毕生时间和精力为他人服务,她从没有过也不顾宣布退休,但是过去四年来,她的健康日渐恶化,最近两年在病榻上受尽折磨。不过,随侍她生活起居的柯巴利太太说:“她生活得非常安宁,过去八十七年中她已鞠躬尽瘁了。”
海伦凯勒年轻时曾经挥利剑断过情丝,婉拒了一位青年的求婚,她矢志以自己全部,献给人类,她的著作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她的成就,无疑是属于全人类的。
原
《现代人生必读》作者 诺曼.文生.庇尔 Dr. Norman Vincent Peale
如果全球投票决定当代最杰出的妇女,无疑的,海伦凯勒必定得票独多。
她的一生为全世界瞎子、以及其他残疾人士的服务,是庞大无比的,还有无其数的人,残疾也罢,不残疾也罢,曾拜读海伦凯勒的著述,而振作而成成功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她的著述中,最有裨于人生的,首推《我的信仰》。在这本书里,她道出她早年的若干困惑,后来她怎么获得内心的鼓舞,奋起而克服近乎绝望的残疾,迈向她这一生灿烂而又高贵的生活。
凯勒女士独特无比的人格,由于她对至高灵性的赞美,同时永怀那些劝她教她修灵修修性的人们,就格外显得她那辉煌的人格,具有永生不息的光芒,尤其念念不忘一位和蔼的老者,他曾协助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葛雷罕.贝尔(一八四七-一九二二)替聋子们发明一种助听的器材;同时他鼓励海伦凯勒悉心研究瑞典一代奇才,科学家、发明家、哲学家、著作家,以马内利.史威登堡的学说。
这位和蔼的老者是瑞士从前派驻美国的总干事,约翰.哈德慈先生。正是由于他的发觉、鼓励、培植,始得海伦凯勒今日的艰巨成功。阅读《我的信仰》,滋润着你的灵感,冥冥中面对光明迈进。我期望每一位读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领悟。
我对海伦凯勒应得的崇敬,表示极度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