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学评价量规表
(2013-01-21 10:04: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7.教学资源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学评价量规表
|
学 |
|
任课教师 |
|
时 |
|
|
课题内容 |
|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 价 要 素 |
等级分值 |
评价得分 |
|||
|
A |
B |
C |
D |
|
|||
|
教
学
设
计
|
教学目标
|
符合新课程标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设计合理。 |
7 |
5 |
4 |
3 |
|
|
教学对象 |
遵循学生的年龄、个性、背景特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7 |
5 |
4 |
3 |
|
|
|
教学内容 |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无科学性错误 |
7 |
5 |
4 |
3 |
|
|
|
教学策略 |
教学策略科学合理,设计必要的交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有助于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
7 |
5 |
4 |
3 |
|
|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知识衔接自然 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学法指导措施,课堂信息反馈及时,处理问题应变能力强 评价意见中肯且有激励作用,能给学生创设二次评价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7 |
5 |
4 |
3 |
|
|
|
教学媒体 |
媒体选择恰当,准确选择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切入点,资源组织恰当、丰富、有层次、有个性,信息技术使用层次高 |
7 |
5 |
4 |
3 |
|
|
|
教学评价 |
评价指标设计合理,便于及时收集、调控、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培养多维能力,自主形成情感。 |
7 |
5 |
4 |
3 |
|
|
|
教师素质 |
教态自然,语言表述清楚,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仪表端庄大方;板书设计布局合理,书写规范. |
7 |
5 |
4 |
3 |
|
|
|
教学效果 |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法上有所收获 大多数学生能正确掌握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7 |
5 |
4 |
3 |
|
|
|
课 件 制 作 |
科学性 |
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内容呈现的结构应能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满足教学要求;素材选用得当,表现方式简捷合理。 |
9 |
7 |
6 |
5 |
|
|
技术性 |
呈现方式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学习进度可控、学习路径可选、交互参数可调;程序运行稳定、无故障、响应及时、播放流畅;资源链接方便、快捷;操作简便、符合习惯,交互标志明显;导航、检索、帮助要方便合理。 |
9 |
7 |
6 |
5 |
|
|
|
艺术性 |
构图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语言简洁、生动、文字清晰、字体恰当、版式规范;视乡像、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 |
9 |
7 |
6 |
5 |
|
|
|
创造性 |
设计: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技术:应用新技术使用恰到好处。 |
10 |
8 |
6 |
5 |
|
|
|
总分:100 |
90-100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 |
总分: |
|||||
二、总体评价综述
我们认真观看了这一堂课的听讲,感觉受益匪浅,讲课的老师都精心准备,认真授课,把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感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然后我们根据评价量规表,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两方面对该堂课进行了定量评价。
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下优点:
1. 授课内容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都能从新课标出发,确立三维目标,确定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
2.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大多数课上,学生面前不再是教科书一本,基本上都有阅读笔记摆放。
4.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的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在瞬间闪现,许多课堂学生的恍然一悟就是最好的注解。
5. 从课堂上展现的作品来看,我们看到了学生身上的潜质,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良好素质。
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 课堂提问有些太过简单,没能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缺乏对学生的进一步诱导、启发。
2. 在整堂课程中,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互动效果不是很好,同时整个课件界面很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环节的设计还需再斟酌,缺少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感点”、“亮点”,显得有些平淡。
从总体上,该堂课采用了“双主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教”的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学”的长处,整堂课采用的是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组织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监控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起到指导、辅导、组织、调控和反馈等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意义的建构者。在最后阶段,在看待日本人的人性以及中国的抗战胜利的意义时,配有背景音乐,加上老师激情的讲解,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帮助。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还是不错的,但从教师的素养来看,教师还需要更高娴熟技能,对与历史课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情感的培养,然而需要教师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