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金牌选手吴忠涛
(2012-12-25 22:10: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竞赛 |
上海中学(1996~2002,初中、高中)
三进集训队,一进国家队,在普特南数学竞赛的获奖名单上不止一年有他
2000第41届IMO金牌
下文作者: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
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大学,时值冬末,宁静的校园里盖着厚厚的积雪。
美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正在这里集训,二十多位全美国百里挑一的数学尖子正在上课,一边还坐着几位教授级人物。讲课的是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留美学生吴忠涛,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正用流利的英语讲一个数论的题目,深入浅出的讲解博得台下教授的众多赞许和美国学生由衷的敬佩。他就是第4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上海中学2001年的高中毕业生,当时正在麻省理工大学研读数学本科专业。
麻省理工大学怎么会选上吴忠涛呢?他有什么特别的禀赋与发展经历?
1996年秋天,为了迎接全市初三数学竞赛而举行校内选拔,还在读初一的吴忠涛得了少有的80分的高分。对于他的脱颖而出,我很惊喜。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璞玉,应该好好加以雕琢,我让自己的徒弟——冯志刚作为他的指导老师。冯老师业务很强,长期指导数学竞赛,在圈内有较大影响,31岁就被评为特级教师。
刚开始,吴忠涛跟不上冯老师的思路,表现出诸多迷惑,小小年纪在听课时直皱眉头。冯老师意识到他要从基础学起。于是每周一的晚上,冯老师给他们讲解题思路,讲思想方法,讲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的高屋建瓴的导引,使吴忠涛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越来越强,原来有些芜杂模糊的东西都渐渐理清了。
吴忠涛是一块好钢,在老师的点拨下,初二期末,就已经自学完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初三上学期参加全国数学联赛,获一等奖。他开始崭露头角。然而此时的他表现出一个让人注意的倾向:文科成绩平平,外语成绩显得相对滞后。
在我的眼里,一个好学生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优势得到发展,其他方面也不能放弃,否则就不利于将来的发展。也许一些家长与学生认为,只要数学竞赛能拿到大奖,将来就能保送重点中学乃至重点大学,其他方面差点没有关系!作为学校,绝对不能有这种导向。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特长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否则,在学生时代以追逐金牌为目标,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意义不大的。
我们不能使学生成为“竞赛”的机器,竞赛只是促使学生提高数学思维与能力的手段,而数学也只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思维工具。即使学生今后朝数学专业领域发展,也要加强人文修养,加强与世界数学的交流。一个好的数学大师人文功底一定要深厚,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但数学研究卓有建树,还能填词写诗。我国在数学和一些理科类的研究也缺乏与世界自然学科研究的对话,学生的外语水平一定要提高。一个好的数学苗子今后要成大气候,在人文学科与外语方面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我向来认为,当学生的竞赛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冲突时,我宁愿放弃竞赛。
“补!”我对他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就这样,吴忠涛同学在初三假期里就开始了补外语与人文学科的学习。每天家长替他准备好一天的饭菜与水果,他就一头钻进书房,充分利用时间,既学习英语,又不忘做数学题。有的同学说“傻子”。我对吴忠涛说:“现在不做傻子,将来会是傻子。”斩钉截铁的一句话坚定了他的努力方向。进入高中学习时,吴忠涛的外语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还经常自己在网上下载许多国外全英语的竞赛题做,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经过了手把手‘拖’和‘扶’的阶段,渐渐地要让他自己跑了。”我对冯老师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其理由很简单: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自学的能力。在冯老师的引导下,吴忠涛逐渐地自己去准备题目,找资料;然后与老师探讨,驳诘,在与教师的相互切磋中,不断迈入数学思维的深处。
吴忠涛走得很扎实,成长是迅速的,竟然三进集训队,一进国家队。这可不容易啊,可得要经过多轮选拔:第一轮是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统一命题。第二轮,从各省市联赛一等奖学生中选出120人,参加全国冬令营,其间通常有三次选拔考,择优选出30人进集训队。集训队中个个都是海内数学高手,先后共进行10次考试,强度很高,最后决定6人组成国家队,这是第三轮。
学生进集训队时,我都会找他们谈几句,给予鼓励。吴忠涛忠厚朴实,话语却十分惊人:“既然选择了参加数学竞赛这件事,我就要去打拼,要争取成为全国中学生中最优秀的,将来,我要做最‘牛’的数学家!”我能理解这个小伙子的抱负,对他说:“应该有这样的大志向,中国需要你们中的一批人能很‘牛’。”
1999年,北京集训,没有老师陪伴,吴忠涛独自到机场办票、托运行李。这是我的特意安排,“牛”的“选手”就应该有意识地锻炼他处理问题、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高二时吴忠涛被选入国家队,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41届国际奥赛,他获得金牌。高中毕业后,他去了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良好的英语基础使他很快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居然成了“数学竞赛辅导专家”!
我想,吴忠涛这样的同学固然较早就显露出他们的天赋,但是倘若没有上中优越的成材环境的熏陶,没有上中老师的多年呵护栽培,没有学校良好的发展导向:绝不放弃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他也许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学校在学生身上所扎的学力之根会推动其不断走向成熟。多年来,像吴忠涛这样的一批又一批具有很强潜质的学生,由于在上中获是得了学力之根,这样,他们毕业后就读于国内外高校,他们在专业、科研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后劲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习和再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作为一所学校,此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为他们将来永不停息地去接受挑战奠定基础,学校培育学生的学力之根的价值就在这里。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良好的学力之根的沃土。以我校创办数学班为例,在数学班里培养了一大批数学尖子或理科综合人才,每年他们中的一大批可以直升名牌大学,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些直升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教育”,而是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就数学班免试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我们主要开设了四门课程,以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一门是双语数学,用全英语上课,发展他们的学科方面的国际交流与理解的能力;第二门是英语,可以是“托福英语”,也可是“雅思英语”;第三门是根据得奖的学科门类,写一篇质量较高的学科论文;第四门是计算机,重点在编程,要求编一个软件。此外还开设了一些人文、科技类课程。这样对学生一生负责,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既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又激励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学生未来赖以发展的学历之根才会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