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偶感(清 蒲松龄)
(2017-01-18 08:38:57)
标签:
读后感偶感清诗文化蒲松龄 |
分类: 拾尘小记 |
这次读一下蒲松龄的一首七律。蒲松龄(1640年-1715年),大家都很熟悉。一部《聊斋志异》已经使他名垂千古。蒲松龄的诗,却被《聊斋志异》的光环给遮掩了,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他的诗传下来有一千多首,以近体诗居多。从写作内容上来说,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很多,不过大部分是古风。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应酬之作。悼亡诗占了很大比例,有悼兄,悼孙,悼妻,悼念东家毕际有的,等等,都写得很好。另外,很多写景诗也很清新。他的写作特色很多人归纳是一个“真”字。他早年的诗基本上都已流失,诗集里的作品大多是中年晚年的作品。那个时代正是清诗从明朝的宗唐转向全体宗宋的时候,蒲松龄的诗也不例外。从作品的风格来看,以文为诗,多用典故是一个特点。另外,诗尚平淡。除了悼亡诗之外,诗里的感情抒发并不浓烈。这也可以说是清诗的一个整体时代特点。
蒲松龄一生都非常积极地入世去科考,但不成功。他有一段时间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晚年生活还是比较小康的。他的生活经历总体上非常简单。除了中年有一段到南方去游幕的经历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东度过。这也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他的诗作内容风格都相对比较单一。
偶感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这首诗写得很浅白,基本上都不用注释。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的《聊斋志异》受到了王士祯的肯定。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很多人是不认可的,包括他年轻时候一起学习的学友。朋友们可以参考马瑞芳的《聊斋居士:蒲松龄评传》。很多人认为他不务正业,所以科考没有考好。但是蒲松龄的东家毕际有却是很支持他的,甚至《聊斋志异》里有些内容是毕际有写的。毕际有和是王士祯亲戚,因此蒲松龄也结识了王士祯。王士祯读了《聊斋志异》书稿后很欣赏,写道:“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在当时,蒲松龄只是一个久试不第的落魄老秀才,王士祯却是文坛盟主。蒲松龄收到王士祯的回信十分激动,对他所赠的新著更是“如获拱璧,连日披读,遂忘书曛”。由于有王士祯的宣传,《聊斋志异》手抄本开始广为流传。事实上,《聊斋志异》正式付梓,是蒲松龄死后五十多年以后,才有人出资刻印。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拂入声字,仄。这里说的潦倒年年愧不才,指的是自己每次乡试(一般三年一次),却从来没有成功。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穷途和青眼实际上都有典故。只不过用了多了,大家都不以为典了。穷途:《晋书·阮籍传》:“﹝
籍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輒痛哭而返。”青眼就是王士祯的青睐。语出《世说新语》: “ 嵇喜 字 公穆 ,歷 扬州 刺史,
康 兄也。 阮籍 遭丧,往弔之。 籍 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 喜 往, 籍 不哭,见其白眼, 喜
不懌而退。”后因以“青白眼”表示对人的尊敬和轻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有人夸奖一个字,就当成是皇上赐了华衮。这句话其实有出处。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蒲松龄对自己的《聊斋志异》以后在历史上的定位其实是清楚的。但自谦一下,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足入声字,仄。这句话从反面理解。有了知己,不成名也不足哀。
整首诗读来一气呵成,喜悦的心情虽然没有多写,但已经溢于言表。
后面再附一些我个人认为《聊斋诗集》里很不错的七律。
途中 (蒲松龄南游作品。可见《志异》的创作从青年就开始了。)
青草白沙最可怜,始知南北各风烟。
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
马踏残云争晚渡,鸟衔落日下晴川。
一声欸乃江村暮,秋色平湖绿接天。
重游青云寺 (第一次游青云寺的七律也很不错。重游更有厚重感。)
深山春日客重来,尘世衣冠动鸟猜。
过岭尚愁僧舍远,入林方见寺门开。
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
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
同安邱李文贻泛大明湖其二 (第五句说说而已,聊斋创作从未间歇。第六句说明诗人还是有些自负的。)
百年义气满蓬蒿,此日登临首重搔。
秋恨欲随湖水涨,壮心常凭鹊山高。
鬼狐事业属他辈,屈宋文章自我曹。
知已相逢新最乐,芒鞋踪迹遍林皋。
夜发维扬 (这首为很多人称道。)
布帆一夜挂东风,隔岸深深渔火红。
浪急人行星汉上,梦回舟在月明中。
隔年恨别看春树,往事伤心挂晚钟。
世事于今如塞马,黄粱何必问遭逢!
山村 (这首写景,很清新。)
三秋槲叶半离披,低压千枝与万枝。
草木有情花自放,春秋无历鸟先知。
晴岚隐秀围茅屋,野蝶随香扑豆篱。
只是家家新酒醉,从来不解听黄鹂。
九月望日,怀张子历友
临风惆怅一登台,台下黄花次第开。
名士由来能痛饮,世人原不解怜才!
蕉窗酒醒闻疏雨,石径云深长绿苔。
零落寒山秋树冷,啼乌犹带月明来。
悼内 (写这首时,作者已经七十四岁了。蒲松龄后来陆续写了10首左右悼内诗。两年以后,作者自己也驾鹤仙去了。)
人生原只等浮云,朝露方晞日已曛。
不寐鳏鱼真似我,先驱蝼蚁最怜君!
分明荆布搴帏出,彷佛嚬呻入耳闻。
五十六年琴瑟好,不图此夕顿离分!
前一篇:(二)秦邮道中即目(清 查慎行)
后一篇:少小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