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发“关山旧梦”的故事——听雨楼主

(2019-02-02 22:47:15)
       重发按语 : 此文发布于2009年,2013年经作者补充修订收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创会文集《三线风云》。近日看了一些三线建设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不知怎得突然想到了它,稍作调整重发,用以纪念我们的无悔青春!

                                 《关山旧梦》的故事      
                                    ——郭万仕
  
       2006年发生的两件事与《旧梦》的诞生直接有关:一是我学会了上网,并在“平凉新闻网”建了一个博克,专门写老家泾川、平凉的故事,取名叫《故乡情缘》。二是离开关山近20年,却因5204等厂迁建皋兰,离我当时的住地不足50公里,通过“黄页”首先和厂里的丁三省先生接上了关系,从04、05年开始,你来我往,畅叙昔日友情,回忆沟中时光…说得高兴,他提出让我画幅5204厂全图,热心给我搜罗来厂区基建平面图,并用厂里的拨号上网机给我发来他儿子丁亮06年回老厂时拍的一组照片,让我参考。面对照片上熟悉的景物、场地、还有我住过9年的房子,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时不时的打开电脑看看,但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它?
       直到2007年的7月末,我才想到把它挂到网上。由于04等厂址原处于平凉和华亭相交地界,所以就以“安口/国防四厂的‘碎片’”为题发在了《故乡情缘》中。两天后,有网友留言:“你是谁?我也是04的!”第二天又留言:“万仕兄你好!看到你的blog十分高兴,还记得在你的工作室里片闲传……”这次他留了网址,于是我找到了搜孤博克《策底河》,里面有篇洋洋洋洒洒的连载文章——“策底河畔-往日的记忆”,文章从国际上中苏交恶,到国内的三线布局,直到他和他的同学从招工、培训到投入军工生产全过程的祥尽介绍,图文并茂。看到它,使我激动不己,也不管作者是谁,就转载到我的博克并在平凉网的论坛中给以推荐。后来知道,这个人就是原04厂团委的张惠儒先生,他后来又陆续发表了《重回策底河》等许多文章。
       转载张文后给我以巨大的刺激,许多往 事如泉水汹涌,于是连着写了“尕张与小钱”、“大郭和何西平”“‘村庄都市’沉浮祭-中国三线建设始末回顾”等文章,把它们统一在一个分类中,起名叫《关山旧梦》。
       到2007年岁末的最后一天,一个自称“小王”的网友留言说:“看到万士与惠儒二位的文章,我们三个老同事非常兴奋,特别是老郭笔下的小钱,可以说一点不错......非常激动,你们网上的消息是阿万帮我找的。十月初他驾着桑车与我和原八车间小林到沟里见的大郭与老金师傅。总之很高兴”…这就是王仁龙和万全华二位先生,接上这个关系后,他们连续发表了许多文章,特别是万全华先生,不仅珍藏有许多老照片,而且还有许多新拍的沟中现况,大多是“石堡子开发区”未建之前的照片,景象破败凄凉,令人心酸。图片发表后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一些往昔的朋友也陆续出现在了平台上,使我不得不将写泾川、平凉有关故事的“故乡情缘”内容迁走,使那个博克完全成了04人联系的一个场地,网名由“分类”扩大而来,就叫《关山旧梦》。
       这段时期我把它称为“离乱重逢”期。平凉四厂″创建于70年代初,经历了他的青春期后,进入保军转民″階段即遇到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经营日渐困难,许多人员开始出走。到1988年7月,被莫名其妙的划归首钢管理,各厂逐步脱离军品生产,围绕服务于首钢,在任务不足的情况下,便组织大批人员进京打工,称为“分流″。这些人员在北京上工地,睡大铺,吃大灶,干最脏最累的活,还得受别人的白眼,被工人们称为“亡厂奴″。同时,“分流″也开拓了山沟人的眼界,许多职工开始自谋出路,人员大批流失出走,再加上嗣后的工厂迁建,顷刻之间朋友们天各一方,音讯全无。到《关山旧梦》创建时,许多朋友离开关山沟中已有十多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多年时间,突然间老友再次相逢,故地再次神游,使他们激动不已,喜极而泣。叙离合之痛,倾思乡之苦是那个时期留言互动的主要话题 。
       如在万全华先生拍摄的“5204晨号”中有网友留言:卧室里,当我在校友QQ群中无意间打开这段连接,辨认视屏中的的每个位置,回忆那些地方自己曾发生过的每件事情时,母亲也闻声赶来询问:“那里来的声音”,在我逐一解释后,母亲拿来老花镜,一遍一遍反复听那单调而熟悉的晨号,逐字逐句读大家的评论,每每的停顿,让我不禁感到,这片山沟留下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回忆,是几代人的不同回忆啊!
       再如现己是《旧梦》青年管理员的冯传安,在之前的一篇博文中说:昨日午夜正当梦中之时,突然手机铃声大作,于是大怒!半醒半睡打开短信,用力睁开眼睛,竟然是天武给我发来另一位有心人做的52窗口(他是第二位发给我这个地址的人了,可见52旧址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同一般)。于是那颗愤怒的心当即平静了许多,神智也慢慢清醒了过来。不用证明、更不用猜测,天武定是观望着久别的“母亲”无法入睡,于是乎拉一个陪绑,发泄一下心中封闭了多年的“高压情感”,他当即想到了我……这两个地址已经在52父老乡亲心脑中注射了一针兴奋剂,至于是多少单位当量,正如天武老弟所言:要冷静地思想一番……
       这些帖子不仅感动了我们自已,也感动了旁观者的同网站其他网友,他们也曾发文表达同情和感慨。正像原安口电厂,现在美国休斯顿工作的朱宏先生所说:看到《关山旧梦》,也去留言,看到诸位大哥、大姐眼泪鼻涕横流,心下澈然,郭老哥哥端得是好手段,一手清江琵琶弹得出神入化,弄得诸多哥哥姐姐自认命属司马爷爷,鼻涕和眼泪一把把的往山沟里抺,整个听雨楼下总是湿漉漉的叫人脚下打滑呢…
       在一片惊叹呼喊声中,《关山旧梦》进入了它的鼎盛期,5203、5207、华丰厂、丰收厂以及安口电厂和平凉二院等同处关山沟中的朋友纷纷赶来参与,点击率的暴增,使地方小网站难以承受其重,故障不断。于是2008年由苏州网友董湘麟将《旧梦》搬迁到百度,后因百度自毁其博客,由天水网友厐建民将《旧梦》再迁新浪。在人员骤增的同时,《旧梦》内容也在不断翻新,上海朱振冬搜集整理了巜5204通讯录》、北京李丽整理了《5203通讯录》,这些《通讯录》加入《旧梦》后为许多朋友相互联系勾通起到了桥梁作用。
       在重新取得联系后,关山军工人有了两项重大活动。一是聚会,各国各地不断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团聚,畅谈昔日峥嵘岁月,重续半生军工情谊。另一个是回关山老厂寻访,先后己有几十个有组织的团队相约前往关山开展寻根活动。许多老军工人凭吊故地,追念长眠于斯的三线亡友;在沟里长大的一代孩子们更是亲一把故土,泪洒青山…这些活动引起了当地政府高度注意,几次派华亭工业园负责人到兰州和《旧梦》主创人员协商策划,筹措展品。现己将原52工程指挥部旧址改建为三线军工文化园,园内修建了三线博物馆,以供游人参观凭吊。
       各地网友的主题性、区域性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上海网友精力集中在兴办工业企业上,许多朋友事业有成,如万全华、薛明康等十多人已有了自己的企业,还有许多人也跻身铺面店主之列。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帮助许多下岗的关山军工人及他们的第二代实现就业,体显了浓浓的关山兄弟情谊。
       兰州部分网友在任铭峰、董勇、刘学军的组织下,成立了“关山旧梦自行车队”,计有几十名队员参与,先后骑行兰州周边和全国各地,还去了几个国家。锻炼身体,锤炼意志,引起了媒体的注意,甘肃等地的电视台为他们拍了专题片和报导。
       在这其间,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关山人给《旧梦》寄来了数以千计的稿件,倾诉他们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几乎每一篇稿件的发表,都会引来许多网友的留言呼应,牵动着每一个关山人的神经。如网友“觉海慈航”的连续帖子《深深的一跪》讲述了她自已在北京打工,因无暂住证而被扣留,逼迫在采石场劳作,遗返甘肃途中设法逃脱的亲身蒙难历程,荡气迴腸,不仅感动了关山人,甚至轰动了整个“北漂族″,转发到许多网站,产生了极大的召示效应。        
       曾经一段时期,《旧梦》就成了关山军工人一个难于割舍的平台,就像每天都要穿衣、吃饭、睡觉一样,成了生活必然的一部分,一天不去看看,就觉着有事没办完,她已成了我们大家的一个“家”:经常溜达溜达呀,互相问个好啊,旅游回来报个讯啊,工作累了来这里放松放松啦,生活的不如意倾叙一番呀,孙子满月了请大家贺个喜啊……这就是有《旧梦》的生活。
       现在,随着手机微信的问世,朋友间相互交流更趋简便快捷,《关山旧梦》己基本上完成了它的联络交流功能,变为了一个保存、查阅关山人相关资料的平台,但它的历史功迹不可磨灭,正像网友董勇在一次聚会上所说 :  没有《关山旧梦》就没有后面的一切!

重发“关山旧梦”的故事——听雨楼主

          五二军工人对“重发《关山旧梦》的故事”读后感

5203厂战友王华:
       重读“《关山旧梦》的故事”,倍感亲切,我能在电脑上写几篇不成型的小文,就是受到《关山旧梦》的启发。
       那是2014年5月,我们5203厂5车间战友聚会,会场上,用幻灯在银幕上打出了新40火箭弹的照片,还打出了许多战友当年的青春靓影,当时心里就翻江倒海,激动万分。
       战友的孩子告诉我,这些图片和资料都是从《关山旧梦》网上找来的。
       回家后,我开始搜索《关山旧梦》,结果让我特别兴奋,我看到了万仕兄这篇感人的“《关山旧梦》的故事”一文,也看到许多战友的照片和故事。
       万全华兄那篇《一封家书》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还可以在《旧梦》上这样讲自己的故事呀!
       于是,我也开始在电脑上写字,开始了自己的博客生涯,到现在乱七八糟的也写了200余篇,虽说水平不高,但也是自娱自乐,也成了自己老年生活的一部分。
       我认为,《关山旧梦》是我们军工人互相交流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我们回忆关山往事的故乡,是留存五二军工史料的宝库,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去年华亭电视台拍摄《五二年华》,许多照片和资料就取自《关山旧梦》,其中就有我发到《旧梦》上的5张以上照片。《五二年华》的成功拍摄,《关山旧梦》功不可没,五二军工人功不可没!
       真心希望《关山旧梦》历久弥坚,与五二军工永存!


5203厂战友郝军:
       听雨楼主,《关山旧梦》是五二军工人集合的号角,交融的平台,心灵的家园,团结的象征,历史功绩永在。感谢旧梦的缔造者,培育者,维护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