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冒是变化的过程,中成药这样用好得快

(2025-01-23 10:49:08)
分类: 佛门良方
感冒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绝大部分感冒都是从受寒开始的,只不过这个“寒”的阶段有时间的长短。
一阵风吹,鸡皮疙瘩一起,或者穿衣单薄,或吹很久的风等等,不经意间就受寒了。
       第一:流涕打喷嚏第一时间葱姜陈皮水,这是所有感冒初期必做的事,因为陈皮可以把感冒后期延绵不愈的咳嗽压制在萌芽阶段。第二:感冒后的扶正也很重要。陈皮粥、山药糊、小儿香橘丸(不思饮食食后腹胀成人可用) 
       这个“寒”的时间段在每个人身上体现是不同的:
有的人体质偏热,寒的时间可能很短,几个小时甚至更短;
而有的人寒的时间则比较长,感冒一到两天还停留在寒的阶段。
这个阶段有什么症状呢?比如怕冷,鼻塞,鼻音重,打喷嚏,流清涕,咳嗽痰白稀等。
受寒感冒了,建议尽早干预,很多人说发发汗就好了,如果能捂出汗,这时候在表的寒邪也就排出去了,感冒就容易好。
       还有很多人说感冒了多喝水,其实这个未必好,感冒后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喝太多水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但如果是风热感冒,适量喝水是有帮助的。
风寒初起,发汗可以用什么药呢?比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疏风片,荆防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
有时候中成药的药力不够,受寒阶段的中成药建议翻倍服用,效果会更好些。
还有些土办法,比如取嚏法(可以用头发丝等刺激鼻腔造成打喷嚏),电风吹吹大椎穴等。
如果第一阶段失败了,寒邪就会慢慢入里,出现寒热并存的阶段。
寒邪入里,有的人是寒多一点,有的人是热多一点,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疾病进展的时间段不同。
但也不都是寒入里化热,有的人体内本身就有热,比如感冒前吃了热性或上火食物,比如炸鸡,饼干,桂圆,烧烤等。
      这种情况下体内本来有热,恰好又受寒感冒了,于是就出现寒热交错的情况。
那怎么判断寒邪入里化热了呢?或者说怎么判断这种“寒包火”的感冒呢?
之前看到一个描述很经典:鼻涕拉丝。
       单纯受寒阶段大多是清水样鼻涕,若鼻涕出现拉丝了,说明夹有热了,热更重的话就变成浓鼻涕了。
还有就是喉咙痛不痛,单纯的受寒会出现喉咙痒,但一般不痛,化热后则会出现喉咙痛,热越重,喉咙越痛。
再比如咳嗽看痰,风寒咳嗽的痰多白或稀,也比较容易咳出,而夹热后的痰就变得粘稠,感觉卡在喉咙不好咳了,热越重,痰越浓。
      这个阶段可以参考一些中成药,比如感冒清热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软胶囊等,这几个药都是用于外寒多、内热少的“寒包火”感冒。
       如果是一阵冷一阵热,这种比较典型的寒热往来,那就选小柴胡颗粒了。
另外,感冒中期如果出现明显的胃口不佳,口苦,心烦,想吐等症状时,也可以选用小柴胡颗粒。
还有一种情况是女子经期感冒,担心用药对月经有影响的话,也可以选用小柴胡颗粒。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风寒的阶段小柴胡颗粒是不适合的,这点小柴胡的说明书也有明确标示。
如果发展到外寒少内热重,这个时候一般到感冒第三天左右了,打喷嚏、流鼻涕等表寒症状会明显减少,喉咙痛,咳嗽,发热等症状会突出。
       这时候可以用防风通圣丸,黄连上清丸,四季抗病毒合剂等,这类中成药散表寒少、清里热多。
前面也说了有的人寒的时间很短,甚至只有几个小时,感冒时就已经是喉咙痛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什么症状?比如怕冷轻微,发热明显,头胀痛,口干,咽喉肿痛,咳嗽痰浓或黄,鼻涕浓,小便黄,大便秘结等。
这时候可以选用风热类感冒药,比如桑菊感冒片,风热感冒颗粒,银翘解毒片,复方金银花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内热阶段可以说是感冒最重的一个阶段,好在过了这个阶段后病势就开始慢慢消退了。
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初期就使用抗生素的话,感冒后期就容易遗留肺系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咳嗽迁延难愈。
所以感冒初期能不用抗生素就尽量不要用,尤其是感冒初期。
      消炎药从中医角度来看就是寒凉的,只是暂时把邪气压下去了,但邪气并没有被赶出体外,这种残寇中医叫“伏邪”。
       针对这类感冒后期拖拖拉拉的咳嗽,几个中成药供参考:苏黄止咳胶囊,黄龙止咳颗粒,止咳宁嗽胶囊,小青龙颗粒等。
      总的来说,感冒是不断变化的,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风寒—寒入里化热—热盛—热退病缓。
这是感冒的大体流程,不同阶段有时间的长短,用药的关键一方面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一方面是尽可能阻碍病情加重或缩短病程。
       我们平常说的风寒风热感冒其实只是感冒的某个阶段,并不是说此次感冒就是风寒或风热,因此感冒用药也要随症调整,并非整个感冒期间都用同一种感冒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