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设计关于递归方程T(n)=aT(n/b)+f(n)之通用解法

标签:
it |
分类: 数据结构及算法 |
在算法设计中经常需要通过递归方程估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T(n),本文针对形如T(n)=aT(n/b)+f(n)的递归方程进行讨论,以期望找出通用的递归方程的求解方式。
算法设计教材中给出的Master定理可以解决该类方程的绝大多数情况,根据Master定理:o-渐进上界、w-渐进下界、O-渐进确界。
设a≥1,b>1为常数,f(n)为函数,T(n)=aT(n/b)+f(n)为非负数,令x=logba:
1. f(n)=o(nx-e),e>0,那么T(n)=O(nx)。
2. f(n)=O(nx),那么T(n)=O(nx logn)。
3. f(n)=w(nx+e),e>0且对于某个常数c<1和所有充分大的n有af(n/b)≤cf(n),那么T(n)=O(f(n))。
然而,Master定理并没有完全包括所有的f(n)的情况。注意到条件1和3中的e总是大于0的,所以在条件1和2、条件2和3之间存在所谓的“间隙”,使得某些f(n)在该情况下不能使用该定理。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在Master定理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如何解递归方程的比较通用的办法——递归树。
经过分析,递归树解法包含了Master定理,但是Master定理可以方便的判断出递归方程的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关键在于f(n)的形式,显然,当f(n)是n的多项式p(n)形式的话必然满足Master定理的要求,但是f(n)不是多项式就需要另当别论了。
下面就题目所列出的递归方程形式进行分析。
一、f(n)是n的多项式p(n)=f(n)
因为f(n)是多项式,设p(n)=O(nk),k≥0。根据递归树计算方式,有:
T(n)= aT(n/b)+nk 。
T(n/b)= aT(n/b2)+(n/b)k 。
T((n/b2)= aT(n/b3)+( n/b2)k 。
……
于是得到:T(n)= nk (1+ a/ bk + (a/ bk)2 + (a/ bk)3 +···+ (a/ bk)h),h=logbn。
1:logba=k
这种情况下a/ bk= 1,显然T(n)= O(nk logbn)。
2:logba≠k
此时等比数列公比不是1,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化简得到:
T(n)=( nk –nx)/(1-a/bk),x=logba。
如果logba,则T(n)= O(nk)。
如果logba>k,则T(n)= O(nx)。x=logba。
通过以上的计算表明,在Master定理的条件中,针对f(n)为多项式的情况可以使用递归树的方法进行证明和计算。同样,在f(n)不是多项式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的这种方式得到方程的解。
二、f(n)是一般函数
当f(n)不是n的多项式的时候,计算就会变得比较复杂,有时可能会也找不到最终的解。但是递归树的方法给我们一种更好使用的解决办法。下面根据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一点:
当a=b=2、f(n)=nlgn时候(lgn:log2n的简记),计算递归方程的解。
T(n)= 2T(n/2)+nlgn 。
T(n/b)= 2T(n/22)+(n/2)lg(n/2)。
T((n/b2)= 2T(n/23)+ (n/22)lg(n/22)。
……
于是得到:T(n)= nlgn+(nlgn-lg2)+ (nlgn-2lg2)+ (nlgn-22lg2)+···+(nlgn-2hlg2),h=lgn。
根据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化简有:
T(n)=n(lgn)2 –(n-1)lg2,所以T(n)= O( n(lgn)2),而不是O( nlgn)。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f(n)不是多项式的时候计算就有可能变得比较复杂,甚至无法计算。但是通过Master定理以及具体的数学变换技巧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针对形如T(n)=aT(n/b)+f(n)的递归方程求解方法里,使用递归树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通用办法。
================================================================================
分析根据递归方程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时,常见到如下形式的方程,
T(n) = a * T(n/b) + f(n)
a ³ 1,b > 1,f(n)一般是个简单函数
这时可以有2种方法,来计算时间复杂度。一是用递归树,逐层代入原式,最终形成一个级数,
然后用一个函数来表达,得到T(n)。
二是应用主项定理Master Method 。其实,主项定理也就是对递归树方法的一种归纳,形成了
固定的计算方式,并分三种情形来计算。
这三种情形主要是比较 nlogba 与
f(n),为什么要比较这两个函数呢?
观察原式,可以看出,nlogba其实相当于用递归树方法解出的递归方程的右侧的第一项,
而f(n)则是递归方程的右侧的第二项,这样,主项定理实际上是在比较组成结果的两个函数项,
而且这种比较是按照数量级(或者说是变化幅度)来比较的,也就是说,如2n 与
28n是
数量级(变化幅度)相当的。
这样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情形:
-
f(n) < nlogba
也就是 f(n) = O(nlogba - e ) ,e > 0为任意小的常数
或者说,f(n) 比 nlogba变化的慢,慢ne
那么,T(n) Î Q (nlogba) -
f(n) > nlogba
也就是 f(n) = W(nlogba +e ) ,e > 0为任意小的常数
或者说,f(n) 比 nlogba变化的快,快ne
那么, T(n) Î Q(f(n))可以简单地说,递归方程的右侧的两项,哪项变化的块,T(n)就属于哪项的数量级
-
f(n) = nlogba
也就是两项的数量级相当,就给这个数量级乘上一个lg n
T(n) Î Q(nlogba * lg n)
主定理有三种情况,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用法
http://q0lc7q.bay.livefilestore.com/y1pSwpSxOEtVY-97QKYpa8oye8ErB74IdtNTDGcyurufgVYnHFX3TVK51aQOsGyQfRLTZZf5j9Tlcj2tbGVWHWN1xGsULMEHgd_/Mastermetho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