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年6月7日,时任普鲁士派往俄罗斯的公使、数学业余爱好者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同年的6月30日,欧拉回了信。这二封信确立了下面的二个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A):“大于4的偶数可以写成二个奇素数相加。”又称为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
哥德巴赫猜想(B):“大于7的奇数可以写成三个奇素数相加。”又称为奇数哥德巴赫猜想。
20世纪20年代,哈代和李特伍德二人取30=11+19、30=19+11是二个表示方法后,进一步提出了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表法个数(答案数量)的计算公式,称为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再取33=3+(11+19)、33=3+(19+11)是二个表示方法后,进一步提出了奇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表法个数计算公式,称为哈代-李特伍德猜想(B)。大家认为,证明公式(1)、(2)就可以证明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B)。
(1) r2(N)= 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 (1+
O(1))——(需要证明,偶数N→∞时,O(1)→0。)
(2)
r3(n)= 哈代-李特伍德猜想(B) (1+
O(1))——(需要证明,奇数n→∞时,O(1)→0。)
1937年,苏联人得到了与公式(2)相当的公式(3)。
(3) r3(n)= 哈代-李特伍德猜想(B)+
O(1)——(O(1)相对于前面一项哈代-李特伍德猜想(B)可以忽略。)
此公式被称为三素数定理,缺点是:1)此公式只适合于目前还说不清楚的“充分大”,(参考《1+1是带壳的笋,王元等人不会剥壳横切四刀碎成带壳的五段有何用》。)小于“充分大”和大于“充分大”的奇数还需要另外给出证明。2)没有按(1+
O(1))进行,公式的精确度不能一目了然。
1985年,华罗庚指出,r(N)(= r2(N))= Ф1(N)+
Ф2(N)+ Ф3(N)+
O(√N)。其中,后面三项目可以忽略。他得到公式(4)。
(4) Ф1(N)= 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
O(1))——(O(1)相对前面一项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可以忽略。)
华罗庚的公式(4)的优点:1)证明了摒弃“充分大”是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因为华罗庚的老师哈代早在1921年就认为Brun的证明“9+9”的方法不可能证明“1+1”。华罗庚本人巧妙地运用他的英语水平也在论文的标题中用“Direct”表示不是迂回地通过“9+9”~“1+2”到达“1+1”,而是“Direct”(直(进)的、不弯曲的、不曲折的)。2)公式适合大于4的偶数,这是公式(3)所做不到的。
华罗庚的公式(4)的缺点:1)精确度比公式(3)低。2)没有按(1+ O(1))进行,公式的精确度不能一目了然。
陈氏定理见公式(5)。
(5) r3(n)>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0.67/2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角度讲,公式(5)的缺点是:①公式(1c)只适用于“充分大”;②只找到0.67/2,没有找到系数值2,所以,潘氏兄弟说:“(陈氏定理的)系数值,可能要大于2才会有价值。”由此可见,把这个公式作为“1+1”的下界估计是没有价值的;③没有找到
O(1),更没有证明,N→∞时,O(1)→0。所以,王元说:“陈景润从未去证明1+1,甚至都没想过自己能证明1+1。”④美国数学家丘成桐说:“陈景润没有完成哥德巴赫猜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只有中国数学界认为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伟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显然是指国外数学界,这是提醒中国媒体不要指鹿为马。
放眼世界,公式(4)才是二百多年来对“1+1”研究的一种突破。特别是突破了近百年来的“充分大”研究。取得了比陈氏定理好得多的结果,“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华罗庚的结果,就是告诉世界我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是不断前进的,就是告诉世界我们已经弥补了陈氏定理的在所难免的不足之处。自我批评在前,可以有效地减少一些人再说三道四。但是,无冕之王包括《华罗庚》、《陈景润》的科技编导,不顾美国数学家丘成桐所说“陈景润没有完成哥德巴赫猜想”,坚持说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看起来,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没有缺少发现,缺少的是公平与正义。
王元等人迷信“充分大”几十年,又出于利益考虑,不能认同、宣传华罗庚比陈氏定理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可想而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