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分享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分享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以及懂得今后与人共同生活与人合作共事的的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探究培养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多种策略和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这间的温暖和爱。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方法
正文:
人们常说:“一个快乐,与人分享会成为两个快乐;一个痛苦,与人分享就成为半个痛苦。”与人分享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分享的品质。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家人的精心呵护和百般疼爱,在生活上他们什么都不缺,可是却越来越小气,越来越自私。他们乐于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这虽然不是大问题,但长此以往,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将变成一个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因此,教育幼儿学会“分享”,让他们心中有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把这种分享行为落实到行动中并转化为自觉行为,我们班创设了“分享日”,让幼儿与其他小朋友感受分享食物时的快乐。记得刚开始让幼儿从家里带食物来园时,只有一少部分幼儿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结果很是不尽人意。还有个别幼儿虽然也带来了食物,但是不太愿意与其他幼儿分享,出现了意识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从分享日开展的情况来看,幼儿虽已有了分享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反复培养。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一、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
幼儿一日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里,那么我们首先要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互相帮助彼此关爱的地方。当幼儿把好的东西分给小朋友或老师时,我们要及时的鼓励和感谢他,也让他感受到快乐。教师要有目的的设立环境,注意培养分享的氛围。如:有孩子把东西分给同伴吃时,请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午饭后我请孩子帮忙把碗送到水房去清洗,我会对孩子说"谢谢"。起床时,我帮孩子穿衣服、梳辫子等,孩子也要对我说"谢谢"。让孩子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让每个孩子懂得分享才能快乐,有快乐就要分享,让分享、快乐伴着大家共同成长。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孩子们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他当时的情绪。使幼儿从情感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
(二)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机会进行分享练习
我们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园,通过合作制作、共同分享,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我们还从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做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等,并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来教育幼儿。使他们懂得只有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出明确的分享行为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体现出的语言和行为是真实的,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们班的夏张涵小朋友参加钢琴比赛得奖时,我们就让全班幼儿为他鼓掌,鼓励幼儿向他学习。以后只要班上小朋友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全班幼儿就会共同去祝贺,共享成功的快乐。又如,幼儿园新添了大型玩具,在自由活动中,起初幼儿都去抢着玩,结果搞成一团乱,于是我在一旁建议大家一起商量,女孩子先玩,男孩子后玩,排好队按顺序来,下次玩时,再进行轮换。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了互相谦让的好习惯,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了遇事要想到别人。
三、创造多种分享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一起操作、绘画、搭积木、看图书等。我也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幼儿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
1)设立“分享日”
“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带来与别人分享。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分享“一分钟”
就是每天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在这一时间段,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可给每个幼儿更多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
3)创设“分享角”
在教室中开辟出一个小小的角落来摆放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宠物玩具。在自选游戏时,幼儿可以随时到这个区角来与小伙伴共同分享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分享物。
四、加强家园的共育
幼儿不分享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就是家园教育不一致,在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长却不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位家长,她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妈妈给你买的新玩具很贵,你一定要爱护它,不要给小朋友弄坏了。"于是,幼儿为了不让小朋友弄坏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其他小朋友玩了。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一定要家园同步,坚持一致性原则,让幼儿从根本上认识到分享的意义,从而形成稳固的分享行为。
为了家园能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养成分享的好习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及时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双方面的沟通、了解使我们能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措施,我们通过家园栏,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过多的迁就不是真正的爱他。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做到:
1)拒绝特殊
不要给孩子造成特殊的地位,而要让他从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气氛里,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指手划脚,高居别人之上。
2)停止溺爱
要求家长不要娇惯和溺爱孩子,要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要随时纠正孩子不顾别人的行为,娇惯和溺爱会使孩子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考虑和关心别人。
3)言语教育
家长要经常教育和提醒幼儿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使他知道该怎么做,并注意引导幼儿在交往中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尊敬别人。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分享意识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分享行为也在日趋成熟。他们充分体验了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已真正学会分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希望我们能把更多的孩子培养成懂得分享、喜欢与人分享的好孩子,因为这不仅能给家庭增添一份幸福快乐,给社会送一片温、温馨和谐,也为孩子健康茁壮在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王 玲
陈友庆 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3]徐 鸿 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伪分享” 教育导刊
[4]徐 琳 从幼儿的独占心理看分享教育 教育导刊
[5]王任梅 幼儿谦让行为的类型、特征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